建立彈性城市-Melissa Sterry訪談錄

身為「地球2.0」計畫成員,Melissa Sterry期望重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而城市是其中重要元素,最近我有幸訪問她和另一位同事Tia Kansara,關心永續城市的未來,以及非洲快速都市化而產生的難題。本次訪談涵蓋城市在自然中的角色、都會地區運用科技的潛力等:

《城事》(以下簡稱「問」):對「地球2.0」而言,城市重要之處何在?

Melissa Sterry(以下簡稱「答」):進步文明仰賴城市,城市匯集專業與資源,讓人民能迅速、輕鬆、有效率地滿足需求,除非人類研發出如同《星艦奇航記》(Star Trek)裡的遠距傳輸裝置,或是回歸更原始的游牧生活,否則城市當然很重要。人類並非倚賴城市的物種,包括螞蟻、白蟻等昆蟲同樣寄居城市中,其實人類世界與昆蟲世界擁有許多相似特質,如空間分配、分工、高速公路、用技術規範環境等。我們所在的宇宙中,還包括其他同樣進步(甚至更進步)的文明,他們也同樣可能採取城市模式;即使人類祖先尚未在地球跨出第一步之前,城市便已至關重要,只要智慧生物尚存,城市就會以各種樣貌存在。

問:若世界一如預期繼續邁向都市化,「地球2.0」覺得鄉村地區未來將如何?

答:我不認為世界會依照我們預期繼續都市化,無論是全市、全國或全球,變化都是許多隨機與意外事件造成的結果,「地球2.0」對於都市及鄉村規劃並無單一想法,必須順應未來各種可能情景。我看過今日水泥叢林變得綠意盎然、充滿生物多樣性,以因應各種氣候型態及天然災害,例如汰換柏油路面,改舖天然及仿生材質,不僅能吸收暴雨、減少溢流成災,亦可吸收熱能,避免產生都市熱島效應。我見過建築內外牆滿是垂直花園、綠屋頂與都市農園,能夠生產糧食、節省水電、促進生物多樣性,還能幫助都會區控制降雨、溫度與濕度。無論是傳遞花粉的昆蟲,或是日正當中提供綠蔭的樹木,都是城市珍貴、平價又有效的生態系;未來大自然會在城市占有一席之地,城鄉之間分際也會逐漸模糊。

問:該如何大規模翻新既有城市,以提升永續程度?

答:舊有建築1.0模式的最大問題在於僵化,今日城市興建之時,並未考量適應變化,而是遵循固定的標準,完全不顧環境正在改變,過去幾千年來,地球在氣候、地震、火山方面相對穩定,但歷史記錄顯示,氣候變遷與地層與火山活動增加可能關聯極高,穩定環境是特例、而非常態。「地球2.0」的新興科技讓城市能順應環境劇烈變化,例如仿生感應裝置、資訊網絡、智慧型材質、動態建築等,都試圖讓建築物與週遭環境對話,「地球2.0」成員Rachel Armstrong即正在研發「雛形細胞」(protocell)技術。這些創新加總起來,就能幫助人們建立智慧城市,不僅能追蹤及管控資源,更能未雨綢繆,事先預期環境變化,並及早因應。

問:各國政府目前忙於處理全球經濟不景氣,永續環境似乎稱不上是優先要務,該如何在欠缺政府支持的條件下,達到地球2.0的目標?

答:掀起革命者從來不是政府,而是人民,「需求為發明之母」,因為個人、社區與國家歷經艱困挑戰,才會引發最激進的革新,幾年前我看過一個計畫,要贈送3D印表機給非洲偏遠貧困社區,當地沒有銀行、沒有商家、沒有可靠的供應鏈;後來印表機材料所剩無幾時,民眾沒有對外訂購新材料,而是開始回收塑膠物品,運用手邊所有可能素材。當需求出現,人類就會探索做事的新方式,無論過去或未來,人民都不需要政府帶動改變,沒有政府,我們能否達到地球2.0?或許仍會有未竟之功,但我們確實能繼續進步,直到政府衷心重視為子孫建立永續社會。

問:追隨城市既有成長模式很簡單,多數城市至今都無法兼顧成長與永續,開發中國家與城市該如何更輕鬆達到這個目標?

答:以自然為師。幾個星期前,我聽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故事,13歲男孩Aidan Dwyer找到排列太陽能板的新方式,發電量比過去單一平面增加20%至50%,這是他觀察樹木成長裡的費氏數列所得結果。五百年前最著名的發明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也是如此,他在數千件可能改變世界的發明中,曾想像建造「活城市」,仿造自然生態興建都會。整體而言,地球1.0城市恣意擴張,從運輸到污水系統,基礎建設負擔愈來愈重,直到一切崩潰;反觀自然生態成長充滿智慧,依據費氏數列等原理逐步增加,大自然已完成各種地球2.0城市所需的研發工作,人類只需仔細觀察自然法則與傑作。

問:非洲城市不斷增長,該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可能變化?

答:答案就在後院裡,大自然將人類口中種種「災害」轉變為機會,以洪水為例,尼羅河三角洲許多物種賴以維生,調整生命週期順應季節性洪害;缺水現象亦然,納米布沙漠甲蟲等沙漠物種不斷演化克服,例如吸收夜間空氣裡的水汽。無論是熱浪、野火、沙塵暴、豪雨,非洲動植物都一一迎刃而解,解答都已存在,只待人們發掘。這也突顯出物種保育多麼重要,物種滅絕後,我們便失去觀察行為、學習訣竅的機會。人類並非唯一得適應眼前變化的物種,全球許多陸生及海生物種都在改變,例如珊瑚向兩極移動、樹種分布海拔往上提高等,非洲生物多樣性也必須改變,能夠飛行的昆蟲與鳥類可自行遷徙,人類則得協助大型哺乳類,開闢生態廊道與保護棲地。在此變局之中,城市扮演關鍵角色,例如確保鐵路線與高速公路不會切斷大型物種的主要遷徙路徑,以及為昆蟲、鳥類、兩棲類、爬蟲類及小型哺乳類提供中途庇護空間,未來挑戰容或巨大,但一如David Attenborough所言,「我們所建構的世界裡,也必須讓動物安居」。

問:您在今日城市裡,目前看到哪些2.0思維?

答:地球2.0城市必須很有彈性,是故能調整建築室溫的熱沉材質(heat sink)非常重要,雖然厚牆也能發揮部分功能,在資源有限的世界裡,我們必須花費最少資源、達成最大效果,這正是BASF公司推出Micronal®這種應用微包技術的長處,這種材質用壓力克微膠囊包覆蠟滴,藉由液態及固態變化吸收或散發熱能,因為原料常見、輕盈易於運送、製造技術不難,即可稱為「智慧型材質」。未來幾年內,我相信BASF等公司會推出更具智慧的材料,因為化學與材料科學都很適合用於面對氣候變遷及其他環境災變。我相信未來會出現大量多功能人造精密技術,讓單一功能產品愈來愈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