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蛋糕與協作式消費

我妹妹的小姑克絲蒂(Kirsty)前來過聖誕節時,用果醬罐小心翼翼地帶著自製杯子蛋糕,這是她想做的產品,也讓我們有口福,她和許多人一樣,心中都有夢想,希望自己能依據興趣與熱情為業,可惜因為大企業、大銀行與全球景氣衰退,讓你我都害怕失去穩定收入、不願承擔風險,也對改變感到焦慮,如果改用分享,能否展現不同的行事精神,點燃人們心中的創意之火?

我相信可以,《我的就是你的》(What’s Mine is Yours)一書作者波斯曼(Rachel Botsman)寫道,「如果只想在牆上打個洞,不必買電鑽」,相信許多人都對此有共鳴。

分享當然不是什麼新鮮事,小時候常有人上門要借我爸的水泥攪拌器,在我媽開的男裝店裡,也幾乎每星期都有人前來討救兵,請她幫忙縫縫補補,分享在許多鄉間城鎮都很常見,但如何在彼此都很陌生的城市裡,培養分享的精神?

「協作式消費」精神即為分享、交換、租借,而不購買,拜科技之賜,我們能取得房屋、技能等各項資產,無論是全球交易市場,或是P2P度假小屋出租等新興概念,都改變彼此需求、購買、使用習慣,但我覺得分享還不夠勇敢,更要嘗試挑戰極限,這也和克絲蒂的杯子蛋糕有關。

克絲蒂無力自行創業,市政單位不會允許使用自家廚房營業,她也不可能改建家中廚房,一般營業場所空間太大又太貴,你我和克絲蒂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分享在城市躍居主流文化?

首先我們能分享商用空間,我家附近的咖啡館週六休息後,大多隔週一才會營業,縱然沒做生意,房租、保險、電力等費用依然得付,何不分享商用空間,以「合理價錢」出租給像克絲蒂的人?若克絲蒂能「借用」咖啡館週日休息時間、製造杯子蛋糕、實現夢想,不是很好嗎?

汽車也可以共享,一般車輛使用年限裡,95%的時間都放在停車場,市中心七成車流量其實都在找停車位,各位是否相信這些數據並不重要,重點在於汽車只要一啟動就得花錢,停著不動得花更多錢,所以BMW創設第一項高價汽車共乘計畫「Drive Now」,讓民眾可隨時租用汽車,不需前往固定地點租還,讓我們能在需要的時間及地點租借汽車,當然,有時過程並不輕鬆,我有次和奈吉爾(Nigel)與羅傑(Roger)兩位朋友共乘,事先需要規劃,還得很有耐心!

重點在於「東西」能夠分享,各位若和我一樣住在出租公寓,空間都很昂貴,但能享受更大的分享之利,例如泳池與健身房,舒爾(Juliet Schor)在著作《不需要為何想要》(Why We Want What We Don’t Need)中,分析消費、擁有與「攀比效應」(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事事都要與旁人比較)如何影響生活,我曾夢想「每個郊區都有分享站」,讓彼此可分享工具、家當與技能,分享能建立友誼,朋友才會形成強健的社區文化。

若真希望讓分享成為主流文化,思維也必須轉變,許多故事能成為改變動力,但若要改變習慣,都市規劃專家必須更改相關法規,商家應著重於空間使用與業績,我們必須重視使用而非擁有,自願簡化、分享與出租,我們都該將時間與金錢花費在真正喜愛的事物,例如潛水、衝浪、航海等,因為這才是生命的意義。「伊甸計畫」(Eden Project)創辦人斯密特(Tim Smit)總說,「讓人們願意接納某個概念,才是最偉大的成就」,我在此邀請各位,幫助克絲斯蒂完成她的夢想。


照片來源:Brooke L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