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族群背景調查

許多研究都在分析,街道與社區若適於步行,是否能鼓勵更多人選擇走路,但我們不太確定,究竟是哪些族群願意步行?

為回答這個問題,英國「倫敦運輸局」的新研究成果很有意思,結合大型交通調查與倫敦民眾人口結構,研究試圖找出日常生活裡較常步行的族群。

女性較常步行

研究發現,女性平均而言步行頻率高於男性(前者平均步行4.1趟、後者3.8趟),對某些不服輸的男性而言,好消息是男性每趟平均行走距離比女性長;男性若擁有感情或子女後,行走頻率更低,而女性則恰恰相反,擁有子女反倒會更常步行,或許是因為整體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可能選擇在家照顧孩子,也會步行送子女上學。

年輕人(20歲至44歲)每天步行頻率高於長者,又以年輕女性(20歲至44歲)居冠,近期報導亦發現,Y世代(生於1979年至2000年者)尋找住處時,通常希望是步行方便的都會區,也較願意接受步行生活。

單身有益

研究亦指出,單身成人步行頻率高於有伴侶的男女(無論是否有子女皆然),因此單身的優點或許也包括「運動量較多」。

都會地圖也是關鍵,倫敦「市中心」居民步行習慣優於「市區」民眾,更優於「郊區」民眾,建築環境更密集、大眾運輸更便捷、開車更麻煩,似乎都會讓人們更常選擇步行。若擁有汽車,步行習慣也會變差,無車族平均步行4.5趟,擁有兩部車以上民眾平均只走3.2趟;不過民眾若愈富有,縱然可以開車,但他們的步行頻率仍較高,研究團隊認為「所得較低者對交通工具選擇視野較狹隘」。

鼓吹步行

倫敦運輸局為何對民眾步行習慣如此感興趣?其中原因或許是為找到目標群眾,鼓勵他們改變習慣、多多步行,研究過程甚至動用大企業消費者行銷的策略,為未來計畫建立「目標團體」,結果發現「積極都市居民」與「都會生活」族群(約占倫敦32%人口)步行頻率高於倫敦一般民眾,可見人生階段(年輕、單身)及生活型態(居住於都會區)都會影響步行習慣。

不過人們似乎也會隨著人生變化,而逐漸改變對步行的態度,「積極都市居民」與「都會生活」等族群似乎對步行觀感較佳,例如:

「我希望他人知道我選擇步行」。

民眾若有家室或中低收入,則較可能認同關於步行的負面印象,例如:

「人們步行是因為無法負擔其他交通方式」。

倫敦運輸局應該從中找到機會,試圖改變這些族群的態度與行為,若運用「行走經濟學」網站倫敦地圖等資料,對比人口地理數據及街道步行設施評鑑,結果應該很值得一讀。

這項研究稍微探索步行習慣背後的因素,但真正考驗在於倫敦與各大城市政府該如何運用這些資訊,說服更多民眾選擇步行。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anitak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