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古建築的永續智慧

早在現代環境危機浮現之前,具備環保意識的建築物便已存在,自19世紀初,伊朗亞茲德(Yazd)地區居民便已運用風力,在炎熱季節降低室內溫度,這種通風窗(在波斯文稱為badgir)源於古波斯建築,常見於伊朗中部與東南部城鎮,這些地區多為沙漠,故日夜溫差很大,為確保室溫穩定怡人,通風窗即成必要設施。

原始通風窗通常在頂部設有二至八個開口,以利用來自各方的微風,也會受氣候、日夜溫差、一般風向等區域因素影響,通風窗功能多樣,常見設計結合加蓋高塔與地道,除了充當冷卻系統,也能儲存風力。

除了獨特構造,通風窗亦為創新節能系統,維持水槽溫度不變,亞茲德為伊朗人類居住史最悠久的城市,居民運用水槽和通風窗之後,建築物低樓層較為涼爽,可躲避濕熱夏季,亦可存放糧食。

這種建築結構在東方文化相當普遍,西方國家也逐漸認識自然對流與被動冷卻功能,多項研究分析通風窗效果後,發現被動式空氣流通可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及降低溫度。這聽來像是常識,但西方建築師直至近期才注意到通風窗概念,進而改造型態與功能,美國錫安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即在現代木造建築內,設計安裝通風窗,並無其他控制室溫的機械裝置,成功應用古老節能技術與文化,讓建築物大大減少能源用量。

其他西方文化亦善用古代通風窗概念,融入現代永續建築之中,不過有些現代通風窗採用鋁製,藉以擴大進出風口與風力,如此任何風向均適用,也不影響通風塔功能,巴貝多的坎辛頓橢圓板球場由Arup Associates事務所設計,法國聖艾蒂安的運動場館由Foster and Partner設計(如上圖),皆為近期應用範例;杜拜委託Eckhard Greber設計,興建零排碳、零耗能高樓Burj al-Taqa,同樣運用被動式冷卻系統,在屋頂設計直徑196英尺的風力塔。這些案例都重新詮釋波斯通風塔概念,讓古代技術為現代建築所用,進一步邁向永續目標。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babeltravelNiels van 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