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存在的海綿式瀝青

美國加州南部今年降雨很少,但這其實很常見,人們並非為了蒼翠森林前來洛杉磯,過去情況曾經更糟,我記得在特別乾旱的季節,草皮陸續枯死、民眾節約用水,但在這種旱年,只要進入夏季,勢必會出現許多山林大火。既然人類無法掌控天氣(中國人也許例外),加州就得接受現實環境,甚至包括竊取內陸湖泊水源,以供應比佛利山莊用水,可是有沒有其他辦法,能夠既不抽取內陸地下水,又能解決問題?

南加州的瀝青特別多,由於民眾習慣開車,因此各處都舖滿柏油,植物只能生長在特地留下的方格土地上,一如各位所知,瀝青對環境造成眾多問題,因為滲水性不佳,雨水直接湧向排水孔,將地面上各種雜物都沖往大海及下水道;瀝青的日光折射率也低,與塗滿焦油的屋頂相仿,累積許多熱能,提高市中心氣溫,導致大都會形同一座黑體不斷吸熱。不少人在談論「環保瀝青」,亦即增加折射率,也不是石化產品,便能大幅改善現有情況,但瀝青如此普遍,光是改進材質,好像顯得有些創意不足。

有沒有「海綿式瀝青」(Spongephalt)?我不是工程師,不會描述太多細節,但概念大約是指,舖設滲水性較佳的瀝青,讓雨水能夠流進具吸水力的聚合物層,再匯流至水質處理廠的水庫。南加州最近遭逢暴雨,多數雨水都遭車輛污染,之後便流入大海而浪費,「海綿式瀝青」是21世紀的集雨裝置,由於水資源的戰略重要性日增,當然應盡可能留住。

這項概念當然還有問題,其中多數與工程有關,海綿吸飽水膨脹,是否可能造成表面柏油變形、扭曲、龜裂?老實說,我不知道,但若有健全排水系統,再加上各層之間的壓力感應器,似乎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提出這項建議的人士來自政策背景,故我相信其他人若具備工程專業,討論應可更深入與完整。

過去幾十年間,道路建設改變不多,固然變得更耐久、更平順、效能更好,但街道這項基本建設僅具單一用途,聽來似乎很無趣,道路除了交通往來功能,還有什麼可能性?若能集雨,我在度過加州炎熱天氣後、暢快淋浴時,至少罪惡感不會那麼深。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jonathonper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