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造作的街頭活力

上個星期,我準備前往印度孟買,為BMW古根漢實驗室六年九城下一站演講,但行前我先造訪澳洲布里斯本北側新建的「大計畫社區」,房屋尚未動工,不過寬敞的住宅道路、狹窄的水泥步道、廣闊的青草地、高七英尺的圍籬已成形,我詢問業務經理,若打算入住,要到何處與同社區的居民見面,他回答,可以開車前往Westfield購物中心,車程不到14分鐘。

星期三早上,我們站在一間超市外喝著柳橙汁,傑瑞米問我,「你覺得呢?」

我回答,「這裡可能是澳洲建築師、都市設計者、城市規劃專家的夢想之地」。

我們當時正站在印度大型貧民窟達拉維(Dharavi)的幹道,參加知名的「貧民窟觀光團」。

貧民窟觀光團頗具爭議性,也常受批評,不過相較於雪梨與布里斯本民眾固守後院隱私,總在郊區室內空調環境中購物,街道在晚上九點後杳無人跡,就我們所見,印度街道充滿生氣,澳洲Heart Foundations基金會所主張的設計原則,以及人民導向的街頭出版也已實現。

達拉維幹道兩旁皆為商家及小攤販,包括蔬果行、器材行、便利店、銀行、超市、莎麗小販等,街頭也人潮洶湧,不分老幼婦孺,都在購物、處理雜務、過著日常生活。

在這個真實、未經規劃的街道與社區裡,人們不斷互動、談笑、握手、分享、喝茶、買賣、交易,孩童手牽手走路上學,載著單車的貨車穿梭在人群之間,機車緩慢鑽過蔬果攤之間的縫隙,當然還有汽車駕駛的喇叭聲不絕於耳。

達拉維是個自然形成的住商混合區域,外界揣測人口超過百萬,社區向心力相當強烈,人民在此充滿精神與決心,更讓人充滿歸屬感,效果遠超過澳洲房地產宣傳行銷內容。

達拉維與世界多數城市的一大差別在於,過去150年之間自然演進與發展,由人民而建、為人民而建,未經任何規劃或電腦繪圖設計,未來是否可能由一般民眾設計都市街道?BMW古根漢實驗室未來六城的系列活動裡,能否討論此事?


Rachel Smith為澳洲布里斯本AECOM首席運輸規劃專家,曾創辦Cycling Super HighwaysWe Heart CyclingLazy Sunday Cycle等活動,亦參與BMW古根漢實驗室。

照片來源:Ting Chen, 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