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兩國打算實施塞車費制度

世界各地車主無論駕駛何種車,都不想付費使用道路,不管是過路費、塞車費或其他,幾乎總會遭到強烈反彈聲浪,最著名案例包括倫敦和紐約,儘管大眾運輸風氣頗盛,收費制度仍充滿爭議,無怪乎類似提案在其他汽車城市更無機會落實。

道路使用者付費的核心概念通常分為兩類,其中一者認為,既然道路興建與維護成本很高,直接受益者理應協助支付,雖然任何一種直接付費制都不可能極受歡迎,多數人通常尚可接受,民眾若覺得繳費後確有用途,較可能默默接納。

用路人付費的第二種邏輯,則是希望藉此改變駕駛習慣,在高度都市化區域內,提升有限道路空間與汽車相關基礎建設使用效能,但這種思維常引發眾怒,儘管這種措施有其潛在優點,有些人的怨氣並非無理取鬧,人們若得付費,當然希望得知所為何故,塞車費存在的理由很難令人信服,雖然人人都會抱怨交通,卻不願承認自己也是造成問題的幫手,只想採用規範他人的措施。

若離開車滿為患的已開發國家,情況會略有不同,例如近期在智利首都實施的塞車費方案內,收費站設於市區東側,涵蓋商業區所有車輛出入口,任何車輛若不屬於居民與區域內員工,進入皆支付少許費用。(相關西班牙文資訊請見此

在安地斯山脈的另一側,亦出現類似構想,阿根廷首都提議在尖峰時段於高速公路上提高過路費,雖然主要是為了籌措維護經費,市長馬克里(Mauricio Macri)亦直言,希望藉此減少尖峰時段車流量

大眾對此有何反應?智利的提案目前尚屬紙上談兵,若打算進一步推動,社會輿論可能將如大眾運輸專家格蘭吉(Louis de Grange)所預言

雖然在特定案例裡,塞車費可能是管理交通的有用工具,但別誤以為此舉可解決首都塞車問題,在不少案例中,要落實這套系統並不容易,因為相較於建置與管理成本,實施後的社會利益較不明顯;此外,塞車費也無法解決交通壅塞情況,只能改善現況,希望能降至社會理想程度。

在阿根廷,新過路費方案迅速淪為政治皮球,批評者大多支持馬克西的主要政敵,亦即現任總統克莉提娜.庫奇納(Cristina Kirchner),主張此舉將對中產階級用路人造成無謂負擔,卻未思考如何鼓勵中產階段改搭大眾運輸系統;馬克里迅速善用自己的商業背景,強調「政府行事應效法企業」,可是雙方均未真正思考解決方案,只是藉此累積自己的政治實力。

包括在英國、美國、智利、阿根廷等地,社會都在論辯塞車費的優劣,其中有何主要差異?簡而言之,智利與阿根廷民眾之所以排斥塞車費,是認為自己應增加開車頻率,在他們眼中,開車是種進步的象徵,任何措施若阻礙開車風氣,不僅不利國家登上全球舞台,更會成為政治人物爭取連任的絆腳石。英國與美國因為開車普及率高,已無這項問題,輿論反對塞車費,是因為習慣免費使用高速公路,若要鼓勵使用其他交通工具,或甚至更善用同一種交通工具,都成為民眾心目中壓迫中產階級的手段,甚至是試圖讓人們「顯得寒酸」。

在一九二零年代時,南美洲國家曾夢想著「人人有雞吃、人人有車開」,但政府預算始終不如工業化國家,但其實永續都市革命的機會因此更大,因為汽車基礎建設、黨派壁壘、社會模式尚未完備,然而這些國家的趨勢卻似乎與這項目標背道而馳。

塞車費制度能否在拉丁美洲紮根,尚需時間觀察,但至少在抱怨過路費方面,拉美國家的習慣絕不亞於已開發國家。


作者Drew Reed為網路媒體製作人兼社區運動人士,專長為永續運輸,現居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研究單車與運輸議題。

照片來源:Alex E. Proim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