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an Infrastructure of Opportunity in the USA

若基礎建設是政治孤兒,美國總統歐巴馬或許能當繼父,可惜這位繼父也關係疏遠、繁事纏身,在2010年元月國情咨文裡,他表示,「我們要讓今日美國人一同努力,打造明日的基礎建設,從第一條鐵路到州際高速公路系統,我國建設總能提升競爭力,沒有理由讓歐洲或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快速的列車」。美國總統竟然願意花費寶貴的國情咨文篇幅,說出這段話,確實是一大重要時刻,美國難得有位總統如此頻繁地演講時提及「基礎建設」,也少有副總統使用「密度」時,明確連結與鐵路運輸的關係,尤其在瘋狂的華府裡,充斥著來自美國郊區的代表,上述言論都象徵邁向都會美國的一小步。

然而在2010年預算方面,高鐵只獲得80億美元經費,大多數都用於興建坦帕與奧蘭多之間的新路線,不過拜當時剛當選的茶黨佛州州長史考特(Rick Scott)之賜,這項預算挪至全國各地規模較小的其他開發案,美國首座高鐵希望也因而落入加州州長布朗(Jerry Brown)手中。可是布朗串連洛杉磯與舊金山的高鐵方案內,卻可能威脅美國其他地區的高鐵開發案,因為經費尚無著落,初期這條路線只會行經低人口密度區域,潛在乘客數很少。高速鐵路若要吸引大批乘客,兩座城市距離不應超過500英里(PDF檔),倘若沒有聯邦政府挹注大筆經費,興建連結全國大城市的州際路線,高鐵在美國永遠不可能成功。

美國至少還需1500億美元經費,才能建造連結主要城市的廊道,包括達拉斯至休士頓、芝加哥至聖保羅、夏洛特至亞特蘭大、西北部、東北部,以及加州與佛州內部,不過各界人士若主張興建高鐵,必須反對優先串連乘客有限的低人口密度區,否則只會讓美國高鐵前途黯淡無光。西班牙已有前例,為了縮短文化大城之間的距離,罔顧乘客集中在大城市的現實局面,有些經濟學家更認為,投資鐵路系統正是西班牙當前債務危機一大原因。高鐵所費不貲,不應基於文化、社會或政治因素動工,而是用來連結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以提升經濟產能,進而拉抬GDP、減少碳足跡、紓解全國機場旅客人潮。

基礎建設投資若基於經濟利益與都會考量,可發揮極大的振興效果,副總統拜登在2010年提及佛州高鐵開發案時表示,投入12.5億美元後,四年內可增加逾2.3萬個工作機會。如此推估,若在全國投資1250億美元,可創造超過200萬個工作機會,同時串連各大城市,這種影響力才算是經濟振興方案。

所幸歐巴馬在2010年演講中,指稱逾80億美元的投資案只是「頭期款」,對於向來字斟句酌的歐巴馬,或許代表在第二任將全力投入。

但總統發言表示,「沒有理由讓歐洲或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快速的列車」,卻顯得有些虛偽,畢竟這些國家都市人口密度高,也有能力分派資源有效投入相關建設,中國汽車產量或許很快將超越美國,也推出全球最快客運列車,連結蓬勃發展、高度密集的城市。

北京政府近來重視高鐵,格外值得美國借鏡,因為中國幅員與美國大陸相去不遠,代表縱然在領土極大的國家內,高鐵也能有效串連城市,並非如部分人士所言,僅限於日本等小面積國家。以中國和諧號最高時速217英里在美國行駛,從曼哈頓行經華盛頓至夏洛特市區,僅需短短三小時,可大大減少區域航空交通需求,讓機場轉而滿足獲利較高的長程航線,降低全國航班延誤時間。這並不只是東北部民眾的問題,每年百萬人次航空旅客往來亞特蘭大與華府,夏洛特與紐約市航空市場規模亦相仿;南部地區許多都會基礎建設需求與舊城市相近,若希望讓基礎建設投資能夠吸引群眾、更加成功、以經濟利益為基準,基於政治正確因素,應該先從共和黨占多數的州或搖擺州下手。

若認定大規模都會基礎建設投資對經濟與環境有益,未來對於治理與經濟困局,策略將與現在大不相同,過去幾年,因為覺得各家銀行大到不能倒,政府頻頻出手紓困,如今美國也同樣大到不能倒。美國政府避免全球金融體系及汽車產業跌落懸崖,但自己今日卻也在懸崖邊岌岌可危。

試想在2013年初,在冬末灰暗的光線裡,希望歐巴馬政府能認清四項可怕的真相:

  1. 因為外包、自動化、轉型為服務業經濟,失業率攀升與中產階級薪資停滯很可能持續。
  2. 嬰兒潮世代退休人員醫療等各項成本將繼續威脅政府赤字與美元匯率,限制聯邦支出。
  3. 國內能源將供不應求,中東石油來源仍振盪起伏。
  4. 北極熊將繼續在融冰裡游泳尋找陸地。

在這些現實環境中,領導人可能鼓吹經長久測試的人口密度及大眾運輸概念,或是城市人均能源用量遠低於郊區居民,或是城市只要有適當的基礎建設可解決眾多問題。試想總統在全國演說裡表示:

「美國民眾,我們擁有大筆資金,將要重建國家,為所有人民創造機會型基礎建設,同時為未來增加工作機會、建立創新經濟、減少醫療成本、降低外國石油依存度、領導地球邁向永續。我們將投入一個巨大構想,名為美國智慧基礎建設法,一次達成眾多目標」。

試想總統提議合併聯邦運輸經費分配制度與修正版的碳交易法案,整合為「美國智慧基礎建設法」,立法精神應該是:

我們將興建與重建基礎建設,既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時鼓勵人口向都市集中,並特別強調高鐵、都市大眾運輸、替代性能源傳輸網、全國寬頻網路、幹道維護等。我們將不再著重於增加碳排放量的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及機場擴建計畫。

為加速基礎建設施工速度、降低成本、加快創造就業機會、讓兩大政治勢力坐上談判桌,政府必須簡化「國家環境保護法」,並與工會達成專案勞工協議,無數勞工將迅速就業,刺激經濟流動。

人們若減少開車,接受鼓勵步行的生活方式,將可減少醫療成本,新基礎建設及稅制改革帶動都市化之後,糖尿病及長期心臟疾病比例會下滑,減少最昂貴的醫療開銷。

為籌措美國智慧基礎建設法經費,並成立「機會型基礎建設」基金,藉由成立碳交易制度,要求人們支付燃煤排放等污染成本,並減少每年因交通壅塞損失的數千億美元。為求公平起見,政府將實施每加侖一美元的全國汽油稅,收入完全用於上述智慧型基礎建設;推翻任何會阻礙城市實施塞車費方案的州立法律,並對於實施塞車費制度的城市提供相應的聯邦獎助金;以稅賦優惠、對應獎助、低利率TIF債券等措施,鼓勵公私夥伴關係興建智慧基礎建設;調整城市、州、聯邦政府之間的付費比例,只要經費用於智慧基礎建設,可提高城市保留當地稅金的比例。

美國目前亟需這項法案。

「美國智慧基礎建設法」或許能成真,

但眾城之國必須建立實體與社會的新橋樑,帶領人民走出郊區,走進城市產能與永續,當人們跨越這座橋樑,一定能找到真正機會遍地的都市生活,除了需要健全的基礎建設、平易近人的運輸體系、品質良好的學校,也需要眾人皆可負擔的平價住宅,因此社會得一同面對建立更多平等城市的的挑戰。


本文節錄自Vishaan Chakrabarti的新著《眾城之國:都市美國宣言

圖片來源:新書「眾城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