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因應海平面上升

各位應該都曾聽過氣候變遷近期動態,情況也往往比想像中更惡劣,研究人員於5月12日指出,南極洲西側冰層融化趨勢「似乎已無法阻擋」,換言之,人類無論投注多少資源發展綠色能源,無論打造多少社區花園,無論購買多少碳抵銷額度,仍將失去一大部分冰層。

此外,南極洲西側冰層若徹底融化,預估海平面將升高五公尺,雖然此刻無法確知冰層是否將完全消失,且融化過程也將橫跨百年,對世界各地沿海城市依舊是一大惡耗,時間日漸緊迫,為海平面大幅升高預做準備也刻不容緩。

許多城市現已受到氣候變遷相關災害衝擊,未來也將持續遭遇重創,此事理論上應可獲得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視,實情卻未必如此,例如美國歐巴馬政府已推出方案,協助城市因應氣候變遷(但並非完全針對海平面高漲),可是國會兩黨對立卻成為聯邦政府出手相助的阻礙。儘管美國屬極端案例,其他國家為了迫切的城市改革,爭取中央政府經費時,也可能面臨類似困境,縱然並非政黨矛盾,也可能陷入行政僵局。

面對海平面不斷上升,各地城市必須率先拿出對策,這項挑戰很難克服,但種種跡象顯示,有些市政府較擅長採取行動,以下介紹眾多城市能著眼的三大領域。

增加綠色空間,為暴雨預做準備

丹麥哥本哈根著實無奈,當地碳排放量或許極低,但因為地勢低漥,卻很可能在其他城市影響之下,在海平面上升後遭受最嚴重衝擊,不過丹麥人發揮創新精神,提出解決方案,為了預防暴雨來襲,設計一座湖泊做為滯洪池,平時則做為休憩公園,也增加植栽和綠地吸收雨水,街道也能導引逕流流向港口,以處理大量雨水。市政府亦組織專業團隊,預想與解決至少到2100年的海平面上升問題。

市政府對於2100年有何方案,外界至今不得而知,況且海平面無論上升四呎或16呎,光是增加綠地或改善排水顯不足夠,都將淹沒在升高的水位下,但隨著暴雨愈來愈劇烈,這些措施即使在高處也不得不然。

著重於港口

許多城市均從港口起家,也是許多必需品往來的門戶,除了美國芝加哥、加拿大多倫多、烏干達坎帕拉等湖港之外,各大港口都可能受到海平面上升重創,巴爾的摩發表一項調查報告,詳述海平面上升後,對當地港口會產生哪些經濟效應,其他港口也很可能面臨類似嚴重後果。

波士頓研擬一項創新策略,應該是繼哥本哈根之後,難得有城市針對水位上升擬定全面性計畫,在保護港口基礎建設方面,其中建議在碼頭四周「設計與興建可調整高度的矮牆」,利用模組化工程,「只需短暫時間即可升高牆面」,但如此港口運作勢必將更加困難,故報告建議動工前需審慎評估。

劃定高風險區域,與利害關係人協調

各個城市只要有機會,若想阻止海平面上升,均應盡可能採用綠色選項(濕地、增加綠色空間),而非灰色選項(堤防、防洪閘門及其他使用水泥或類似材質的壁壘),不過有些灰色工程將來或許勢在必行,海平面上升,愈來愈多城市將陷入紐奧良的處境,絕大多數市區均低於海平面,修建漫長堤防與人造壁壘保護。

從卡翠娜颶風在美國肆虐的經驗可見,堤防或其他灰色選項崩潰後,將引發哪些後遺症,況且有些城市恐怕無法及時修築阻水建設完成,市政府必須仔細記錄高風險地區,若為公有地,則官方應考慮改建為公園,同時將現場會因淹水停止運作的重要基礎建設移往他處。這些地區由於將永遠沉於水中,故可能得被迫放棄;在運輸建設方面,官方應思考如何將車流導引至高處路線,或是在高處發展更健全的大眾運輸系統,都可能有助現況。

若高風險地區為私人產權,市政府必須擬定外展策略,一方面尊重所有權,但同時也方便業主、承租戶、勞工和其他人因應可能永遠不退的水位,而他們的土地也將失去大部分或所有的功能,在理想的情況下,市政府應能幫助人們順利遷移至無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區域,但這件事工程浩大,市府也需要中央等各級政府支持,同時達成明確的共識,確保居民在搬遷後,能與新住處的既有居民和諧平等共處,這項工作必然困難,但如果不從此刻時始,未來情況只會更糟。

氣候變遷應變工作何其龐大,雖然城市將面臨劇變,也有不少創新政策與方案能盡快因應,CitiesSpeak.org網站一篇近期文章提到,美國各地市政府攜手討論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並與聯邦政府合作,為全國建立更廣泛的解決方案。類似策略也該擴及其他國家,人類得動用手中所有資源,處理海平面上升問題,但一切仍有希望。


Drew Reed為網路媒體製作人與社區運動份子,專精於永續運輸,現居阿根廷首都。

照片來源:Luca Bollati Guzzo,波士頓地圖來源:Surging S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