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伊斯坦堡之聲

從聖保羅到孟買,從上海到東京,全球人口大批湧入都市,這種現象前所未見,也讓現代社會面臨諸多問題。

若世界逐漸以大型城市為主,會是什麼面貌?該如何管理未來巨型都市?面對上千萬人創造永無止境的車潮、廢棄物處理需求、住宅需求、環境衝擊,如何避免失控?

伊斯坦堡地理位置特殊,不僅銜接歐洲與亞洲,亦可從此一窺未來巨型城市。

只要身處在伊斯坦堡,就能立刻聽見獨特的聲音環境,眾聲喧嘩也是伊斯坦堡一大特色,攤販叫賣聲、咖啡館/市集/清真寺裡人聲鼎沸、路上車水馬龍、河水湍急流過,都發出不同聲響。

閉上眼聆聽,我好奇能否隨著城市變化衡量聲音,都市增長是否能以聲音衡量?

我懷抱著這個疑問,開始在伊斯坦堡裡研究。

第一步,我記錄不同地區的聲響特質:社區、市中心、金融與商業區,藉由登錄、分類、地圖標示,這座歐亞都市的多樣聲響自然浮現。

有些聲響顯然反覆出現,例如施工、交通、群眾,以及愈來愈多與當地現有居住處境有關的抗爭。

找出主要聲響後,我進入「頻率分析」階段,解析單位時間內音頻振動的次數,因為頻率會左右人們對聲音好惡的感受。

對於水龍頭不斷滴落的水聲,或是窗外暴風雨聲,或許少有人感到愉快,但其中都與水有關,這項分析重點在於聲響產生的頻率,滴水聲規律猶如機械,而風雨間歇如怒吼。

海邊拍浪雖然同樣是不規律的水聲,人們的感受卻大不相同,通常比較正面。

盧梭(J. Rousseau)提出的理論認為,若聲響頻率與人聲相似,人耳感受比較舒適,反觀若聲音太過規律或太不規律,將讓人感到煩躁。

我依照這項理論,分析伊斯坦堡逾200種聲響,劃定各種範圍,結果製作為聲響地圖,呈現哪些地區的頻率對人們最刺耳,以及哪些區域讓人感覺比較愉悅。

地圖上明顯可見,在成長與擴張飛快的地區,較容易出現令人不快的頻率,代表城市聲響是否令人不舒服,與都市擴張問題密切相關。

這項聲音地圖實驗令人好奇,也讓我有機會認識與反思這座巨型城市的成長。

人們持續關注城市增長與巨型都市興起產生的問題,聲音地圖等工具有助大眾認知空間如何變化,進而提升都市化管理,這也是認真反思未來巨型都市的重要步驟。

歡迎在此聆聽伊斯坦堡聲音地圖。


Daniele Volante曾在義大利羅馬求學,現於伊斯坦堡一家建築事務所工作。

照片來源:Eleonora Taraman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