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教育建構社區

「現代藝術家」自19世紀末出現後,集體藝術(包括學術圈以外的藝術教育)及藝術團體都加速前衛構想,這個都市社會族群不斷挑戰當下的美學、社會與文化論述。

後現代主義不斷推進當代社會的界線,社會眼中的「藝術家形象」也迅速揚棄激進、前衛概念,集體藝術如今已是新自由社會凝聚的進步工具,博物館參與亦成為社會進步的方式。

有些人主張,新自由主義形式抹煞真正開放的創意過程,因為每一項專案的市場性與效能都必須先評估,例如必須達到預定的社會目標,才能確保經費無虞,而非追求維持藝術品質,由於專案變得以目標導向,在策略上也一再重覆,會失去藝術原創性,創意實驗與交流之門也因此關閉。

由於高等教育財務負擔沉重,市區展演/製作空間難覓,創意人士必須尋找替代策略,以維持創意知識交流,拜社會媒體科技之賜,故可吸引成員、合作對象、顧問等,這些專案強調教學,社會目標則是其次。

以下介紹五項位於英國倫敦的創新參與計畫,提供另類藝術教育觀點,以及如何串連地方社區。

Trade School Croydon

「交換學校」計畫於2010年在美國紐約市成立,為落實以物易物的開放式學習空間,隔年引進歐洲,目前新學校正在英國倫敦南區的郊區施工,當地曾在2011年發生暴動。在「交換學校」裡,任何人皆可教授擅長的主題或行業,亦可與社群分享自已充滿熱情的題材,學費則是以物品或服務形式繳交(如食品、雜貨、建議等),項目由教師自訂,有助於無償知識交流與自然凝聚社會。

Zeitgeist Arts ProjectsNew Cross

「時代藝術計畫」回應社會對於平價藝術教育的需求,強調專業發展,並且在藝術生涯各階段裡,對創作者提供重要支援力量,這家新興公司提供平價會員方案,藝術家可享有一年期的藝評反饋課程、講座、巡迴活動、創作組合建議等,網站寫道,「時代藝術計畫希望支持、鼓勵與培育藝術家,同時建立網絡,一同奮鬥、茁壯與交流」。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ate-Shift

每星期四、五晚上,國家肖像畫廊皆舉辦「晚班」計畫,可在營業時間後遊覽畫廊、參與多場講座、參加免費繪畫課等(這項活動重點在於「免費及定期」,因為類似活動在其他機構均需繳費,亦鮮少舉行),藝廊因此成為開放空間,讓當地藝術家、學生、遊客等有機會交流。

Wide Open School, Hayward Gallery

「廣大開放學院」為一項少見的學習實驗,課程由來自40國、逾百位藝術家策劃與帶領,在2012年6月至7月舉行,串聯世界級藝術家、地方社區與遊客,為創意知識交流賦予全球觀點,這項計畫突顯在財政緊縮時期,更得加速重新思考藝術教育與社區參與,儘管受限於南岸中心「世界節」行銷形式,該計畫依然以開放態度面對藝術實驗。

Q-Art London

Q-Art為一創新計畫,連結學生、畢業生與自學藝術家,舉行每月藝評會及期末展覽,希望在一般學術框架外提供藝術教育,建立教育背異各異的創意人才網絡,並涵蓋相當廣泛的專業;免費藝評會在倫敦各藝術學院校園舉行,匯集各方藝術人才、藝術機構與觀眾。

總結:

由於刪減藝術經費的論辯不斷,未來縱然無關社會改進方案,恐怕更多新進創意人才也得尋求另類訓練模式,此外,社會也必須重新思考藝術參與,強調高水準的文化多元性,但不因此犧牲特定預設的社會標準。


照片來源:Tade SchoolLaura Ashley、Indonesian Performanc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