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規劃思維如何務實

運輸產業長久以來均為技術密集,快速火車引擎發明後,永遠改變人類聚落模式,讓城市擴張超越舊有限制,商貿活動亦不斷開展,運輸也似乎永遠影響聚落層級。

都市運輸系統若效能低落,將阻礙都市經濟發展,運輸體系經緯萬端,運輸效能彼此牽動與影響,交通、土地用途、經濟發展、生態循環、健康社會、基礎建設發展都左右彼此運作。

光是分析運輸體系個別元素,無法解決城市長期交通壅塞問題,若要診斷都市問題,必須先深究其原因與衝擊。

奧地利維也納於1978年興建一條高速公路,疏解跨越多瑙河的南北向市區車潮,當地交通事故在七零年代原本持續下滑,但高速公路開通後,情況卻逆轉,不僅車速提高,事故數也在1994年達到最高峰,約達15000起。

尤其對於運輸快速發展的開發中國家而言,這項案例非常重要,興建高架橋、快速道路或其他運輸途徑,後果可能非常複雜,若要瞭解運輸規劃整體概念,應運用系統分析,今日可藉由城市實際人員與結構行為,以電腦模型及其他技術重現情況。

以社區而言,運輸規劃能鼓勵人們步行或騎單車往來,也有各種方式能推廣大眾運輸,若在合理步行範圍內設置停車空間,將鼓勵民眾自行開車,但若前往停車場及搭乘大眾運輸地點的距離相當,就可能鼓勵較均衡量的運輸模式。混合式土地用途不僅有助重振社區活力,也能增加路上行人,並拓展人口多元背景及規模,支持大眾運輸系統運作。城市裡若區域劃分相當嚴格,住商空間鮮少混合,民眾明顯較常開車。

高承載管制雖有爭議,但卻可能大大有助於都市生態運作,地方政府亦可限制每年登記新車數量,儘管這項作法亦有爭議,但若為永續發展著想,當然不該讓城市背負過多重擔。

此外,若依據城市規劃、形成、發展、功能,教育年輕一代,長期而言也有助益,都會聚落若希望有效運作,社區參與相當重要,但在開發中國家卻很欠缺。

未來發展應以過往經驗為鑑,以前大眾運輸系統遭到摧毀,並不只是因為汽車數量增加,更是因為運輸建設與停車空間安排不當所致,運輸規劃並非理論,而是都市生態種種實務交錯而成,各國若尚未發展出高度汽車文化,都有機會避免犯下同樣的運輸體系錯誤。


Jepranshu Aganivanshi為建築師兼未來學家,熱衷於知識,現居印度新德里。

照片來源:k.dmitryje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