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運輸文化遺失的要素

在許多已開發國家,大眾運輸單位都難以提升乘客數,在美國更是如此,在預算縮減壓力下,許多營運機構均落實多項提供優良公車服務的要素,例如遮陽/遮雨處、路線標示清晰,並藉由摺頁、網站或行動裝置提供大量資訊,但乘客數依然欲振乏力,因為除了時間、成本等純技術因素,還有其他作用力。運輸往來不僅是選擇交通工具,更涉及自我觀感,以及與周遭民眾連結的方式。

在較富裕的國家,汽車文化生根多年,導致大眾運輸文化每況愈下,例如在美國職場裡,員工常會聚在一起閒聊上下班經驗、抱怨交通惡劣,或是交換捷徑情報(但其實會導致通勤時間更長);人們很少談論自己搭乘公車或火車,而且在只談論開車話題的辦公室裡,會造成人人都想開車通勤。

我剛搬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時,對居民普遍習慣搭公車大感意外,若臨時詢問路人該搭乘哪一路公車,對方很可能都知道,大眾對於搭公車覺得稀鬆平常,更不會驚訝地反問「你難道沒有車嗎?」。

若要培養搭乘大眾運輸風氣,社區意識幾乎與服務品質同等重要,若人們覺得某項交通工具讓自己與同儕格格不入,自然會想盡辦法避免;反觀若社區對某項工具產生共同意識,就會吸引更多乘客。

但要建立大眾運輸文化,單憑運輸機構或政府不可能實現,必須改變所有民眾的心態,而且可以從個人著手,你我若不再羞於承認搭公車上下班,社會將離大眾運輸文化更靠近一些。


作者Drew Reed為網路媒體製作人兼社區運動人士,專長為永續運輸,現居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研究單車與運輸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