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路網的社會潛力

在多數國家,民眾只要花費不到一星期的薪資,即可購買一輛單車,故單車是相當公平的運輸方式,除此之外,多數人只要經過練習,都能學會騎單車,因為既平價又簡單,讓運輸系統觸及社會更多民眾,有些人過去因為無力負擔其他交通工具,或是欠缺必要技能,故並未進入運輸系統,由此而言,單車為人民賦權,在發展永續社區中,也確實是寶貴的條件。

同理可證,若都會單車網能鼓勵民眾開始騎單車,或是更常騎單車,也會對永續社區有所貢獻,北美與英國的單車網絡發展相對落後,單車在社會的普及率很低,騎士主要為年輕男性,女性很少,高齡者更為罕見,但丹麥、德國、荷蘭情況相反,當地單車路網較為健全,女性與男性騎乘比例相當,在荷蘭甚至女多於男,如此看來,兩者是否有關聯?光是靠單車路網,單車使用比例是否就能更公平?

哥本哈根設置加寬的「對話車道」,單向寬度可供兩輛車並行,滿足休閒及通勤騎士需求,另在一旁設置較窄的車道,供趕時間的騎士通行,不僅適合各種騎士,也讓騎單車顯得既愉快又不孤獨。

不過有些人認為,單車路網若要成為社區公平的交通運輸方式,未必得鼓勵背景及能力各異的人騎單車,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前市長Enrique Peñalosa主張,只要設置單車道,無論使用者是誰,都會讓社會更加公平,在他眼中,單車路網不僅是種社交工具,也是種鼓勵騎乘單車的途徑:

每條街旁的專用單車道並非可愛建築設施,而是民主基本權利,除非人們相信只有開車族有權享受道路安全,高品質的人行道與單車道代表無論社會經濟發展層級,一律尊重人性尊嚴。

人們很容易對騎單車產生浪漫想像,畢竟這的確是種賦權體驗,雖然前市長Enrique Peñalosa提到,設置單車道之後,「民眾騎著要價30美元的單車,重要性也與開著30000美元的汽車相當」,可是他仍著重於單車路網的真正目的,許多民眾基於經濟或生理因素無法開車,單車路網為他們提供新的運輸機會,Enrique Peñalosa也重新詮釋公平與單車路網之間的關係。


照片來源:ibike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