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社區要素為何?

我們常討論永續議題,不過眾人對何謂永續依然沒有共識,整體永續必須考量經濟、環境與社會因素,但實質內容仍舊不明,可是在相關論辯之中,有一項更務實的策略逐漸浮現,以社區為先,但是永續社區究竟有哪些構成要素?都會單車網又能有何貢獻?

「永續社區」概念的關鍵時刻出現在1992年,別名「地球高峰會」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於當時舉行,會中發表「21世紀議程」(Agenda 21),希望成為全球行動方案,企圖「縮小國際與國內存在的各種差異,處理貧困、飢荒、疾病、文盲種種問題惡化,面對維繫人類福祉的生態系統每下愈況」。

除了關切環境問題,「21世紀議程」也特別強調社會永續層面,後來也持續成為思辯焦點,不過其中有一部分爭議較少,鼓勵以更務實的策略面對永續問題,並廣受國內外各級政府支持,文件中稱之為「社區的地方21世紀議程」,也讓「永續社區」一詞很快成為日常用語。

任何概念定義都不可能獲得全體一致共識,但各界對於「永續社區」的普遍看法卻意外雷同,多數人均認為,永續社區關鍵在於運用資源提供居民服務,同時確保未來資源不致匱乏,但為明確瞭解都會單車網在其中能夠勝任的角色,就值得更深入探討。

整體永續涉及社會、環境與經濟議題,永續社區亦然,但英國早期有些報告比較重視永續發展與建築,而非居住其中的社區,所幸這項態度很快開始轉向,歐洲各國部長於2005年召開會議,簽定據稱足以代表永續社區的八項特質,名為「布里斯托協議」(Bristol Accord),兼顧經濟、環境與社會議題,提到「對於環境很敏感的場所」,以及「蓬勃、多元、創新的地方經濟」都很重要,不過真正的重點在於包容、參與、開放,協議中呼籲打造多元且易於使用的服務,以及「共享的社區活動」,再加上「廣泛參與」,也言明公平是永續社區的要素。

若要理解都會單車網如何協助創造永續社區,就得訂定明確標準,在這個過程中,環境永續與經濟永續似乎都很合理,畢竟假使沒有就業機會、空氣品質又糟,任何地區都無助於永續。除此之外,在永續社區內,民眾能否便於使用地方服務也是一項條件,進而凝聚社區向心力,也讓居民更樂於參與地方事務。社會也必須維持公平,單車網不僅能鼓勵大眾加入,一般民眾使用的門檻也很低。

各位是否認為單車網能協助建構永續社區?這些是否為正確的標準?


照片來源:Andrew Leu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