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所見的氣候變遷影響

十月底,全世界都驚愕地看著颶風珊蒂造成的災情畫面,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場景,應該都是攝自紐約的照片,例如曼哈頓天際線一片漆黑、知名地鐵系統變成巨型泳池,紐約運輸局局長稱之為「史上最慘重天災」,還有災後幾天,排隊想搭公車前往曼哈頓的長長人龍。其他地區亦受影響,美國整個東北部皆受重創,遠至芝加哥等內陸地區均傳出災情,海地、古巴、加勒比海諸國風災更可想而知。由於珊蒂等強烈颶風日益增加,人們自然也在討論氣候變遷問題,風災也讓氣候變遷成為總統大選話題,儘管部分媒體仍矢口否認氣候異常,多數科學家均認為,氣候變遷導致颶風珊蒂等極端氣候威力更強

但光是在重大風災後幾天討論,絕不足以處理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此事亦改變世界各地城市規模與治理模式。

從紐約轉向世界另一端,島國馬爾地夫深受全球暖化威脅,只要海平面上升兩公尺以上,幾乎全國都將沉入海中,故馬國民眾更關心如何抑制世界暖化趨勢,政府亦採取各項措施,減緩國內未來淹水災害,例如在首都附近興建地勢較高的人造島Hulhumalé(如下圖),因應未來海平面變化

此外,政府亦採取防洪措施,以確保島嶼安全,例如植樹及護礁等,亦努力避免國民受海平面高漲波及,制定「安全島嶼策略」,遷移高風險島嶼居民至較安全、較大的島嶼,實際成效如何則取決於執行是否徹底。

全球暖化對許多沿海地區亦成一大問題,格陵蘭與南極冰層持續融化,恐將大幅提高海平面,科學家已模擬製作多張最惡劣情況的地圖,但縱然海水只上升一公尺,也將重創低地與三角洲,且世界上許多主要城市皆座落於此。建築事務所、顧問公司等機構紛紛開發適用於整座城市的防洪措施,例如將人造溼地開闢為公園,同時做為海平面高漲的緩衝區,我目前住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美國遭逢颶風襲擊之時,當地也發生水災,原本在人造半島上的房地產開發案失敗後,改造為生態保育區(如下圖),此後協助市區防堵海水倒灌,紐約歷經風災後,亦有些人提出類似構想。

海平面上升亦牽動淡水供應,以島國塞浦路斯為例,海水上升造成地下水變鹹,嚴重影響島上居民生活;全球暖化在其他地區則引發旱象,地球若持續增溫,可能導致用水短缺,例如今年初美英兩國便發生旱災,各國也正在測新多種新因應之道,美國加州向來以用水不足及人口擴張聞名,依據新法劃定「加州水資源局基礎建設界線」,界線之外地區不再新增水資源基礎建設,由於人口擴張對供水系統造成的壓力更勝人口密度,這項措施將有效抑制郊區無止盡成長。此外,各級政府都進一步規範個人用水情況,也推行各項計畫,鼓勵購買水龍頭、蓮蓬頭等省水裝置,例如英國即翻新建築法規G大類內容,也實施新水費計算標準,阻止民眾浪費水源,澳洲與新加坡也制定創新計畫。

用水短缺亦在其他方面產生影響,2011年「氣候變遷、農業與糧食安全研究計畫」指出,氣候變遷因為造成「作物生長季節更短、更熱、更乾」,故威脅熱帶區域糧食產量,但威脅並不僅止於鄰近赤道國家,今年旱象亦衝擊美國糧食供應,糧價節節攀升,令國內貧民更難找到食物。雖然主要解決方案很可能得改革農業體系,落實各種抗旱措施,例如種植更具適應力的作物,城市亦能有許多作為,都市農業趨勢過去十年日益興盛,對糧食生產效能的助益不在話下,並將廚餘製成堆肥,降低埯埋場負荷,產地鄰近市場亦可減少運輸需求,都市農業成功案例包括印度孟買、中國北京、深圳等地,還有美國及歐洲不少城市。

上述只是氣候變遷對城市的一小部分影響,這種全球現象在各個區域引發的效應各異,但少有地區得以倖免,全球暖化大都在城市造成最嚴重的災害,故自然成為尋找解決之道的政治及文化中心,全球許多市政府均為此成立計畫,有時更建立行政單位,因應各項全球暖化變異,有些措施是為直接阻擋全球暖化效能,例如馬爾地夫,或是為了地球阻止二氧化碳排放,後者衍生出多項新構想,如單車租賃、改革建築法規、太陽能方案、碳稅,還有些更瘋狂的想法,如巨型吸碳濾網、將高速公路漆成白色等,這些計畫雖然出發點良善,但卻可能模糊焦點,讓民眾出現行善的錯覺,實際上對減少碳排放量助益卻很有限,甚至出現反效果。

儘管有些民間計畫只是表面推行環保,其他方案則務實地按部就班改革城市,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例如歐洲與中國單車騎乘比例大幅擴張,甚至連長期持抗拒心態的美國亦不例外;全球暖化也促進其他碳排放量較低的運輸方式發展,例如公車捷運系統已先後在哥倫比亞、墨西哥、中國、巴西等地出現,人們亦提議興建高速鐵路,減少商用航空的碳排放量。這些建設需要鉅額投資,不過中國已啟動大型全國鐵路計畫,美國西部與巴西亦提出類似方案,各城市則以高鐵做為中央轉運樞紐基礎,推廣少碳運輸。

除此之外,全球氣候變遷也掀起社會運動,改變都會結構整體面貌,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推行「Ciclovia」計畫之初,許多人都覺得將街道做為公共空間相當奇怪,但因為人們想要對抗全球暖化,且內容相當創新,故推展頗為順利,世界許多城市也紛紛起而效尤。

美國紐約於2008年建立類似計畫「夏日街道」,既要推廣環保運輸選項,同時打破過去僅限車輛使用的空間,打造創新與愉快的都會空間;紐約在用水、都市農業等領域也向世界其他城市汲取靈感,紐約歷經風災後,正象徵著城市面對全球暖化的根本挑戰,也代表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都市設計與環境必須前進的方向,紐約此次飽受衝擊,但並未因而倒下,充分發揮紐約客的精神,重大水災讓他們更堅定推行氣候變遷因應策略,雖然尚不完整,但已是一大進步。


作者Drew Reed為網路媒體製作人兼社區運動人士,專長為永續運輸,現居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照片來源:HeyVeronica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