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21世紀城市創新能力

今日無論在科技世界或會議室裡,我們都常聽見創新一詞,多數企業、政府與個人都想達成這項目標,但卻常誤解或詮釋錯誤,有時創新涉及創意、自主性思考與水平思考,不過「金融時報/花旗銀行獨創獎」認為,創新亦可源於系統性思維與結構式計畫,創造個人發展所需思想的空間。

本質上而言,創新是為提供足夠空間,讓人們無論社會背景如何,都能充分發揮潛力,Pearson教育集團首席教育人員顧問巴柏(Sir Michael Barber)指出,這些空間為21世紀大都會,在未來百年內,全球75%人類將居住於城市裡,且城市亦將成為全球民眾在各領域實驗與創新的最佳場域。

可是城市相當多元,也會吸引不同群眾,英國倫敦活力十足、經濟多方並進,反觀奈及利亞首都拉哥斯也是大城市,但經濟著重於石油業,兩者皆吸引大批移民,但其中基礎建設各異,包括交通運輸、教育、企業精神等皆然,導致兩者天差地別。如此看來,如此看來,並非所有城市皆具備創新發展的必要條件,拉哥斯居民或許充滿絕佳構想,但要達成目標所需的工具卻比倫敦匱乏。

許多人因此將焦點轉向於創造領袖,以克服種種障礙,倫敦與拉哥斯都面臨同一難題,必須思考如何改善創新環境,領導人必須學習解釋經濟成果、衡量經濟變遷引力,並從他山之石汲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全球領袖必須在社會各層面投注心力,無論是社區、地區、區域、國際皆然,巴柏在「金融時報/花旗銀行獨創獎」提出一項方程式,用以創造具全球視野的社會創新人士:

教育水準良好=E(K+T+L)

這項方程式強調,全球領袖必須擁有良好教育水準,對周遭事物具備豐富知識(Knowledge),對於想著手處理的領域,必須充分瞭解發展歷程,遭遇問題時,也能展現批判性思考能力(Think);他們得願意分享構想,並反思最終結果,無論在大、中、小層面裡,他們都必須發揮領導力(Leadership),並時時記得各種規模的差異。

這些變數都受到E牽動,這也是任何領袖的關鍵,因為他們不能遺忘社會的道德價值,決策也都必須顧及道德因素。

創新推動社會進步,若城市領袖具有責任感,該如何播下種子,讓創新能夠發芽及茁壯,答案即為教育(Education)。

這些年來,無論政策為何,教育皆為核心概念,可惜西方教育體系經費屢遭大幅刪減,導致國家競爭力日漸不如亞洲國家,因為在過去30年間,後者在社會各領域均大力投資於教育,無怪乎在國際競爭時,亞洲學生表現快速凌駕西方學生。正如一位與會座談人士所言,這並非威脅,而是向東方成功教育學習的機會。

可是不同制度難以比較,Young Enterprise公司執行長馬西耶卡(Michael Mercieca)指出,東方世界在發展過程中,結構上擁有較多操控的空間,反觀西方體系已嚴格成形,改革可能徒勞無功,甚至產生反效果。

為了有系統地長期培養創新者,整個體系都必須創新,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建立能夠互補的新策略,結合新方法與傳統模式。

此外,我們也能效法世界其他地區的措施,沙帝(Soraya Salti)為INJAZ組織中東及北非地區資深副總裁,他在約旦規劃多種計畫,建立策略式的公私夥伴關係,以增進低收入族群的創業精神與創新技能,經費主要來自民間,由政府提供平台,交由一般民眾執行。這些計畫企圖大力整頓國內教育體系,推動整合式與系統式創新,幫助社區永續成長。

科技的助力很巨大,但對於該如何應用在教育環境裡,各方意見仍然不一,Ashoka基金會英國主管Mark Cheng指出,科技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科技唯有納入社會各個產業,並開放廣大社群運用,才能提升教育體系的能力,否則科技將排擠低收入族群。

如果科技能保持開放、活潑,並與其他機構、國家、單位多方合作,即可改善教育體系,若要達成這項目標,領袖必須具備良好教育水準,並渴望賦予民眾更多資源,供他們開發各種構想,進而創造出育成空間,讓城市成為創新樞紐,促進民眾對社區產生責任感,建構更具彈性、更永續的社區。

ISEAD組織執行總監拉凡(Bruno Lanvin)指出,我們需要TEACH這五項原則:

T=瞭解如何判讀全球趨勢

E=教育、開發計畫,培育執行者,為後代開創更好的生活

A=無論是整個體系、小規模或落實新科技,都要應用創新

C=城市是一切條件發生的場所

H=對改善社區時時保有希望


照片來源:pop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