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城市的空間設計精神

環境運動位居成功邊緣,雖然還得多加努力,才能鼓勵合作與投資,一同面對節節高漲的碳排放量,以及隱然成形的氣候變遷巨獸,但社會對日常生活的環保意識已幾乎建構完畢。多數民眾或許不太願意頭頂環保人士的頭銜,但大多日益重視自然之美,也冀望都市設計能追求和諧,更希望今日與未來都居住在安全、幸福、健康之處。從公共空間革命的設計過程裡,最能突顯這種心態變化,更多人參與其中,也常由社區帶頭,同時對地球及居民有益。

人們若願意參與永續生活運動,自然是以週遭環境為起點,只要走出家門,眾人討論焦點圍繞在社區空間設計與安排,空間創造哲學在此可提供寶貴建議,簡而言,空間創造在設計公共空間時,總是謹記社區的需求、興趣、利益與期望。此種合作過程常見於傳統戶外社區空間,例如公園或水岸,不過因為決策者如今更加重視地方精神與永續,社區主導的設計也出現在更多不同場所,例如警察局、醫院、博物館等公務建築物的樓面與標示設計。

目前已有不少成功經驗,許多社區主導的構想已經普及,故很難找出特別值得一提的案例,尖端都市設計已不再是依據大眾需求設計空間,而是在這些空間內融入綠色思維與技術,「天然資源保護協會」成員班菲德(Kaid Benfield)亦支持這種觀念,撰文介紹綠色基礎建設,以及如何處理雨水溢流。

多位都市設計師也在挑戰極限,積極鼓勵社區成員參與環境論辯,例如Hove公園的開發案便值得一提,這項專案諮詢當地學童後,設置多種大眾熟悉、不需設備的遊戲,參與者得思考空間歷史與對人口的價值,這些社區民眾平常或許不常出席規劃會議或環境壓力團體,因為積極參與設計過程,有助於永續計畫的民意基礎與實際設施,此種環境設計流程能夠如何持續改善公共空間?

我們首先得推廣低衝擊技術,知識不斷增長後,相關技術的應用方式與成本也進一步改良,永續技術普及後,不僅會影響環境,更能滿求大眾心目中的環保目標。

其次,空間設計必須納入基礎設計哲學,若要創造全國或全球永續空間,必須時時傾聽這些空間所服務的社區,唯有達成共識,才可能加速邁向環保社會。


Thomas Jones為作家、部落客、數位行銷專家,任職於Wolfstrome都市設計公司

照片來源:Dominic’s 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