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五大城綠化軌跡

羅馬尼亞於2007年加入歐盟後,「永續」一詞變得更常在國內出現,人們忽然有機會認識與效法西方國家,不過也得跨越新門檻,這幾年緩步前進,有時是因為官僚體制、有時是因為其他事務占去資源,有時是因為經費拮据。

本文將介紹國內五大城邁向環保的經驗,包括首都貝加勒斯特(1,677,985人)、克盧日(309,136人)、蒂米什瓦拉(303,708人,我的現居地)、雅西(263,410人)、康斯坦察(254,693人),其中有幾項共通之處,這些城市都希望復甦、減少能源用量、採用汽車以外的交通工具。

羅國政府後於2009年3月通過一項方案,修復於1950年至1990年興建的市區民宅,為數眾多,這項行動計畫共有四項優點:提高建築能源效能四成、更換外牆(有些實在不甚雅觀)、降低碳排放量以保護環境、減少屋主需花費的金額(由中央及地方政府贊助)。

在替代運輸方面,五座城市一致認為,必須提高單車使用頻率,全國最大單車租賃方案I’Velo於2010年5月在首都推出,克盧日(2010年7月)、康斯坦察(2011年4月)、蒂米什瓦拉(2012年4月)、雅西(2012年6月)等地也陸續跟進,各地都希望此舉能減少碳足跡、培養愛好單車的族群、持續設置足夠的單車設施。

此外,過去三年間,蒂米什瓦拉、克盧日及貝加勒斯特每年都參與「歐洲交通週」,鼓勵永續都市交通,民眾也逐漸展現熱情,參加人數逐年攀升。

貝加勒斯特:憲政廣場與聯合大道

貝加勒斯特的綠地面積值得引以為傲,每位居民平均可享受23平方公尺,高於法國巴黎與西班牙馬德里,但仍得在今年底之前繼續努力,才能達到26平方公尺的歐盟最低標準,市政府因此建立第一套「綠地登記系統」,以追蹤面積變化。過去四年間,當地共種植65000株樹木,並重建逾90000平方公尺的公園,不過仍有許多進步空間,首座A級綠建築(歐元大樓)於2010年才落成。

克盧日:首座綠學校

克盧日擁有一棟獲美國綠建築標準LEED認證的建築物、國內首座生態公園(98%採用天然建材)、國內首座綠學校,自2013年起,地方政府為鼓勵興建綠建築,提供稅賦減半的優惠,目前也正在規劃設置自助式單車租借網,並舖設總長60公里的單車道。

蒂米什瓦拉:商業中心內一棟建築物

蒂米什瓦拉在羅馬尼亞向來獨樹一格,由於與歐洲各國往來頻繁,故為國內最近似西方國家的城市,1884年歐洲首次點亮電燈,地點正是在蒂米什瓦拉街頭;另一項首例則是Iancu Vacarescu街,於2012年6月啟用自動清洗系統,不過此事最大重點並非清洗系統,而是電線全數埋入地底,並增設綠地及單車道。市中心的Marasesti街則由一家跨國企業認養,於2012年9月改造為行人徒步區,市政府希望舊城區能在2014年底全面改成徒步區與單車道,令我迫不及待。

蒂米什瓦拉在市中心興建五棟綠建築,組成商業中心,希望吸引大企業進駐,其中一棟尚在施工,但前兩棟已在東南歐房地產獎獲得「年度最佳辦公大樓」肯定,亦為羅馬尼亞綠建築協會在2009年選出的「年度綠建築」。

雅西:單車道

雅西成立「CIVITAS – ARCHIMEDES」計畫,致力推廣永續都市運輸,主要成果為長11公里的單車專用道,於2010年完工;此外,30輛公車亦更換為較環保的燃料系統。2010年,市政府出版「ECO地圖」,供民眾查詢單車道、電池收集站、本地市集、運動場、綠地、公平貿易咖啡店位置,雖然目前只有兩家公平貿易咖啡店,仍算跨出第一步。

康斯坦察:綠化停車場

康斯坦察為羅馬尼亞沿海最大城市,特殊之處包括規模、地點與市長本人,他喜歡與眾不同,故興建全國最大極限運動場,也不令人意外,當地過去四年廢棄物回收率達40%,亦居羅馬尼亞之冠,且國內唯一綠化的五層停車場也在去年中完工。

羅馬尼亞城市未來一片綠意,還有更多永續計畫正在籌備與施工,每位民眾都有機會參與永續行動,雖然需要心力、時間與金錢,終將能夠完成,羅馬尼亞很快就能迎頭趕上。


Dana Fatol為財務與人力資源專家,希望找到更簡單、更好的社會管理方式,她的Twitter帳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