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紳化(gentrification)一詞在英文源於「仕紳」(gentry),常見於各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城市,如巴黎、倫敦、巴塞隆納、柏林等,尤其柏林以年輕、創意、新興都會聞名,但實際上柏林民眾卻很努力對抗仕紳化趨勢。
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東部郊區一片空曠,許多前東德民眾離鄉至歐洲各地工作,在這塊不受歡迎的區域內,聚集許多年輕人、移民、龐克族、藝術家,形成今日吸引無數遊客的次文化,也創造出鮮明且有趣的品牌形象,做為地方政府推廣觀光業的工具。
如今人人都覺得住在柏林相當時髦,房租上漲、精緻咖啡館開業、素食餐廳與高價商店也陸續出現,當地明顯出現中產階級特質,原本創造地方文化特色的長期居民卻因為無法負擔生活開銷增加,不得不搬至他處。
由於所謂的創意團體試圖抵抗政府規劃,因此發生許多衝突,例如漢堡地區的藝術團體占領建築物,藉以反抗都市計畫;柏林für alle Spreeufer運動不時舉辦遊行示威,抗議Mediaspree投資公司打算收購史普利河沿岸建築物與土地。
柏林民眾試圖維持比倫敦或巴黎等歐洲城市低的房租,保有城市的年輕氣質,柏林85%的民眾均為承租或合租住宅,自有比例僅15%,柏林房地產公司協會Brandenburger指出,若要改變德國平均租屋比例,就得從提高租金開始。
仕紳化過程雖然步驟相似,但各地都有其獨特之處。
例如巴塞隆納的過程即不如柏林般明確,當地仕紳化過程始於1992年奧運,類似現象伴隨著大型工程,造成都市更新區域房價上揚。
La Barceloneta原本是個漁村,卻因為海灘都市化而大為改觀,這個社區原本只有漁夫居住,房租卻很快開始飆漲,也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一部分原因在於2004年的大型都市開發計畫「環球文化論壇」(Universal Forum of Cultures),不僅翻新整個社區,亦興建更多觀光設施,故吸引外來消費與投資。
政府為蕭條社區改善生活條件,通常不是為了既有居民,官方重新評估當地生活樂趣時,重點不該是所有居民,而是除此之外別無去處的民眾,仕紳化是將城市視為企業運作下的結果,社區發展應該更強調社會、民主與永續元素,並盡力服務人民。
紀錄片「再會巴塞隆納」(Bye-bye Barcelona)裡呈現都市發展的後遺症,以及市政府如何將觀光做為城市未來的核心策略。
其中完全反映建築師Jekaterina Balicka所言:
「強健社區不僅創造當代柏林,成為歐洲相當適合居住的城市,更能夠抵抗第一波仕紳化潮流帶動的變化,我能聲稱柏林並不喜愛大型計畫或高階解決方案,MediaSpree與Tempelhof Park等案例中可見,地方運動如何迫使政治代議士在長期發展策略中,納入居民利益與彈性開發方案,我們都能效法柏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