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是夢想之城,人們熱愛過去與光輝,歷史與現代在此共融,一同創造世上極具活力的場所;這座城每年吸引的直接外來投資額高居世界之冠,也是全球金融重鎮,每日交易量大於紐約、東京與法蘭克福;倫敦人文薈萃,博物館、劇場與藝術收藏既多又豐富,在文化層面傲視全球。
除了天氣之外,今年女王登基六十週年慶典完美無瑕,奧運也即將舉行,倫敦再度成為舉世注目焦點,在2012年向世人展現多樣面貌。
上星期《經濟學人》雜誌刊載倫敦特別報導,從特殊觀點看待當地過去數十年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發展,其中最引人好奇之處,或許在於質疑倫敦未來是否有能力維持頂尖地位,以及介紹近年來願景遠大的開發案;除此之外,也從國際交易密集年代的背景,觀察這座城市,在一九八零年代之前,倫敦沉寂多時,後來因為房地產市場暢旺,再加上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的政策,才重拾帝國光輝,可是過去十年的發展似乎模糊不清,也難以判斷有誰從中獲益。
例如愛靈頓自治市的邦斯柏利(Barnsbury)大約在八零年代重新開發,以服務當地白領勞工,由於服務業難以在市內為員工找到居住地點,故許多生活較不優渥的民眾無法負擔高房價,只能另覓他處租屋;如今由於邦斯柏利因為地處中心,要往來倫敦各處幾乎都很便利,已成為倫敦年輕專業人士之間,相當搶手的租屋處。
另一方面,倫敦其他地區也曾考慮類似發展路徑,但遭到當地社區強烈反彈,故過程較不順遂,以布里斯頓(Brixton)為例,這個區域原本無人聞問,直至八零年代的事件後,最近才終於開始著手處理部分迫切問題,布里斯頓至今名聲仍然不佳,過去十年也難以執行政策。
不過布里斯頓身為第一批轉型城鎮,規劃邁向低碳未來,亦為「大戶外」(Great Outdoors)計畫成員,在過去十年積極振興,無論是廣場、市集、幹道,都獲得高額再開發與社會計畫經費,可是當地社會落差依然很大,例如在布里斯頓市集裡,室內咖啡館看來富裕,充滿「倫敦東區風格」,但戶外咖啡座卻像開發中國家。這個案例反映出當地現況,因為前景可期,再加人們希望住處接近布里斯頓市中心,讓傳統勞動階段社區的氣氣開始轉向,房價也逐漸上揚。
過去數十年間,邦斯柏利(今日常改稱為「安哲爾」(Angel))與布里斯頓或許採取路徑不同,但目前發展方向相似,可惜在許多都市觀察家眼中,儘管都屬於倫敦這個大都會,卻像是異類。
奧運將考驗兩者能否結合,也能預測城市發展前途,未來幾個月內,倫敦究竟會向世人展現何種風貌,訪客又是否會相信,這座城市正力圖創造永續、包容的社區,準備好面對未來數十載的挑戰,繼續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裡,保有真正的王冠,這些都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