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該有哪些作為,才能協助邁向更永續、更美好的明天?「地球之友」組織發起「大構想改變世界」計畫時,就提出這項問題,主要概念有三:自治(城市掌握更多權力)、分享、促進草根民主及參與,希望各界一同測試及挑戰這些想法。
自治
我們曾訪問英國倫敦前市長李文斯頓(Ken Livingstone),討論市政單位的執行力,他提到英國城市及地方政府權力正一點一滴流失,過去「只要沒有法律明文禁止,市政府若可籌得財源,即可自主推行政策」。
李文斯頓認為,城市具備帶動變化的潛力,「800萬人口創造大大改變世事的機會,能自行製造能源,而且極具效能,因為人口規模龐大,回收制度變得容易許多」。
英國德倫大學教授布可利(Harriet Bulkeley)及同僚認為,都市自治共有四種形式,整體而言好壞各半,負面形式包括:
- 當國家賦予城市權力,卻不提供資源,同時剝奪城市財源,並阻止城市自籌經費。
- 自主權交給菁英,卻排除社會底層貧民的聲音與影響力,布可利提及印度Bhagidari計畫,將權力下放給「居民福利協會」,會員固定繳交費用,可獲得廢棄物管理、治安巡守、改善公園等服務;但這些機構政治權力增加後,卻排除居住在違章建築的貧民心聲。維多利亞時期的英格蘭亦然,擁有資產的階級掌控權力,貧民生活環境卻相當惡劣。
她認為自治的正面形式為:
- 網絡式自治:由地區或團體握有權力,透過彼此合作增進全體福祉,例如印度孟買週遭拾荒者形成的非正式經驗,大家一同努力,並獲得地方政府及工會支持,不僅改善生計,也創造更安全的工作條件。「貧民窟居民計畫」(Slum/Shack Dwellers Initiative)讓這項策略躍入國際,分享知識與經驗,催生更好的居住環境與服務。李文斯頓建立的C40城市計畫亦為範例,各地市政單位分享知識,縱然欠缺中央政府支持,亦致力減少碳排放量。
- 分散式自治:權力經過通盤規劃後下放,布克利提到巴西阿雷得里港的參與式預算案例,社區接受財務技能與知識後,參與地方預算決策過程,改變政策優先次序,在貧困地區提供基礎醫療服務、增加學校與護校數量、在多數家庭增設供水及污水系統。
「地球之友」相信,若提高城市自主性,將是未來一大關鍵,城市將彼此串連推動變革,各位對增加城市權力有何看法?哪些權力應下放地方?為什麼?我們也好奇,城市對形塑未來的重要性是否將勝過中央政府?
分享
如sharable.net網站所示,分享風氣日益普及,未來將愈來愈常見,分享綠地、分享汽車與單車、分享辦公空間、分享工具、分享發電等資產都是重要契機,運用數位分享趨勢可大大提升資源效能,並協助創造社交網絡。
但分享不僅止於物品,群眾募資與微型信貸也愈來愈興盛,任何良好的民主制度皆與分享權力有關,也涉及以下第三項概念,鼓勵人民參與城市及決策。
參與
教學哲學家福瑞(Paolo Freire)曾表示,「教育可做為工具,促進年輕一輩融入現有體制,創造一致性;或是藉由教育讓自由成習慣,人們不分男女均能以批判及創意思維面對現實,並發掘參與改造世界的方式」。
城市若真心要改變,民眾就得參與塑造城市,草根參與及民主教育是我們的第三項大構想。
「大構想改變世界」計畫將持續探索及發展這些構想,希望他人也加入對話,共創美好明天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