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反抗公車漲價之戰

巴西以嘉年華、森巴、足球與海灘在全球聞名,且身為金磚四國成員,比區域鄰國更具優勢,也吸引各已開發國家重要人士關注,但因為所得落差與錯誤都市發展政策,引發貧民窟等重大問題,也依然存在。最近由於多座城市調漲公車票價,社會議題再度成為焦點,掀起全國抗爭行動,儘管政府希望媒體聚焦於2013年洲際國家盃足球賽,抗議事件卻曝露出巴西都市發展議題的真實面貌,也指向國家未來規劃的另一方向。

抗議活動根源於1964年至1985年的巴西軍事獨裁歷史,當時政府大舉投資里約等地的高速公路,工程後於八零年代趨緩,但國內能購買汽車的人只是少數,演變為今日許多巴西城市的情況,儘管許多人仰賴公車往來,但領土幅員廣大,公車運輸難以管理。九零年代,新自由主義總統卡多索(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逐步調高大眾運輸票價,縱然魯拉(Luis Inácio “Lula” da Silva)於2002年接任後,趨勢依然不變。自1994年起,聖保羅公車與地鐵票價從巴西幣0.6元漲至3元,相當於1.5美元,漲幅聽來不大,但由於巴西許多民眾月收入都在最低薪資675元以下,對勞動階級確實是一大筆開銷。

目前這波抗爭跡象出自今年三月,群眾在南部城市阿雷格里港(Porto Alegre)動員,暫時阻止價格從2.85元漲至3.05元;戈亞納(Goiana)地區抗議民眾在五月獲得類似協議。最大規模抗爭從6月6日開始,5000人走上聖保羅街頭,要求取消票價從3元增至3.2元,引發抗爭民眾破壞公物及警方施暴;抗議風潮迅速蔓延至巴西其他城市,如里約、巴西利亞、馬塞約等,以及阿雷格里港與戈亞納等地。6月14日,抗議群眾再度大規模集結於聖保羅與里約,反對票價調漲,與憲兵對峙,共有55名抗議者受傷,至本文英文版動筆之時,抗議仍在各大城市方興未艾,並獲得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地巴西僑民聲援。

抗爭民眾背景廣泛,包括受漲價衝擊最深的族群、大學生、反對派人士等,其中一項主要力量為Movimento Passe Livre,表明要「爭取真正的大眾運輸,擺脫私人企業掌控」,該組織在幕後大力催生6月14日的活動,口號為「抱歉造成不便,我們正在改變國家」。批評者指稱有些抗議民眾行徑暴力,尤其破壞公車只有反效果;其他人則質疑抗議運動與勞工黨有關。

巴西憲兵亦遭各界批評,國際特赦組織發出新聞稿,呼籲巴西警方停止過度動用武力,6月14日抗爭中,多位記者亦遭人攻擊,許多照片均拍下警察向攝影記者噴灑胡椒粉末,另一位記者臉部也遭到重擊。一名路人向當地報紙《Folha》指出,「今日我所見猶如軍事獨裁時代重演」,有些抗議民眾自備醋,以減輕催淚瓦斯引起的反應,結果警察反倒只以攜帶醋為由逮捕民眾,有些人因此戲稱此次活動為「沙拉起義」,政治漫畫家也不忘在作品裡加入這項元素。

現任總統羅瑟夫(Dilma Rouseff)尚未公開表示對此事的看法,但法務部長已在幕後提供聖保羅政府「聯邦協助」,與打擊毒品走私的模式相似,巴西政府的一貫手法都是在幕後行事,同時維持在已開發國家眼前的正面形象。羅瑟夫默許內閣官員下令,自己則出席洲際國家盃開幕式;聖保羅大批群眾上街示威同日,體育部長Jose Aldo Rebelo則在「赫芬頓郵報」網站上撰文,向美國讀者宣傳巴西為洲際國家盃、世界盃、奧運籌備成果。

雖然此事並不代表,巴西政府已完全背棄競選時的民粹主義訴求,但抗爭確已打破該黨過去十多年執政所宣傳的表象,也證明現實比該黨描述的正面訊息更複雜。巴西之後將陸續舉辦世界盃足球賽與奧運,故洲際國家盃若能成功舉行,官方勢必會大肆宣揚,然而暴力鎮壓群眾卻顯示,國內憲兵與警力可能會壞事。如果官員至少能思考,如何藉由這些賽事增進社會融合,並以正確心態興建基礎建設,則這些體育活動或許值得鼓勵。

土耳其社會為了捍衛一座公園,不惜掀起大規模抗爭,巴西群眾運動也象徵全球各地更加重視都市議題,巴西希望爭取國際認同並無不可,藉此吸引資金雄厚的海外投資人,但不能因此犧牲國內一般民眾,有些人強調,這場行動「絕不只是為了0.2元」,更涉及如何改造都市景觀。巴西規劃未來發展時,不能光是著眼於斥資數百萬美元的運動場館,更得思考如何增進平民生活,包括減少警察迫害、改善票價結構、讓所有人受惠的優良基礎建設。

以下圖表說明1994年至2013年6月間,巴西公車票價演變趨勢,以巴西幣為單位,橘線為地鐵票價,綠色為公車票價,紅線為對比1994年價格的通貨膨脹率,若想瞭解每一年的變化請見此


Drew Reed為網路媒體製作人兼社區運動人士,熱衷於永續運輸,現居阿根廷首都。

照片來源:TerraScott 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