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碳排放量

許多人曾提到,城市其實為人類帶來永續生存機會,因為人口稠密,民眾往來距離縮短,能源與建設使用效能較高,故碳足跡數據會比鄉村地區更低;理論上隨著全球都市化比例日增,都會生活型態會減少碳排放量,但現今碳排放量從何而來?都市化又可能帶來什麼變化?

3%-興建房屋所需能源

這個項目在整體碳排放量比例相對較低,景氣固然有好有壞,但營建業表現大抵平穩,而因為人口提高,都會區空間愈來愈少,這項產業將面臨新挑戰,是否會造成這項數據提高?

3%-暖氣

都會區建築較為密集,層層疊疊猶如樂高積木,都市化更可能導致建築更加密集,故這個數字未來數十年內可能下滑。

3%-家電

時時謹記手機充電器未使用就拔掉插頭?效果可能沒有各位想像中好。

4%-熱水

把水加熱相當耗能,但在整體碳排放量之中,占比依然不高。

12%-公用設備

各項服務需求與都市人口成正比,使用頻率增加可能對既有設備形成壓力,但不太可能大幅提高碳排放量。

13%-廢棄物與消費性產品

若社會持續過度消費,這個數字就不可能縮小,回收再利用非常重要,但減少消費才是關鍵。

18%-個人交通

民眾若居住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買車的可能性較低,若能維持大眾運輸營運正常,都市化世界的個人運輸碳排放量會大幅降低。

20%-公用基礎建設

隨著人口增加,都會基礎建設使用頻率必然增加,可能導致此類別碳排放量比例提高,但因為與個人運輸相互抵銷,故屬可接受範圍。

24%-糧食

目前近四分之一的碳排放量源於糧食生產,儘管眾人提出諸多都會農園概念,但鄉村仍將成為供應城市所需糧食的主力,故糧食運送仍將成為高污染源,且都會自給自足概念亦不足以解決問題,人們對陽台菜園有太多浪漫想像,但這種作法除非遵循高度永續原則,否則其實耗能程度更甚機械化農業,會增加更多碳排放量。

當然,若世界在都市化過程中,也一併改用可再生能源,上述許多疑慮都會消失,雖然都市生活改善許多永續條件,但還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Robert Huffstu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