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如何鼓勵文化參與意願

芝加哥這座城市既多元又充滿活力,位於美國中西部,文化與創意歷史相當豐富,儘管許多藝術家都居住於此,芝加哥藝術學院等文化指標亦頗負盛名,當地藝術家收入卻很難維生,因此許多人累積至一定的名氣與資歷後,多會遷居至更以文化聞名的城市,如紐約或洛杉磯,甚至遠赴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國際城市。雖然芝加哥是文化重鎮,卻難以留住藝術家,很可能是因為當地機會不足,或是在全球聲譽不及其他城市。

芝加哥多數財富集中在北側,就連鐵路沿線車站亦多集中於北部,雖然社會極其多元,黑人、白人與拉丁裔人口各約占三分之一,但族群聚落非常明顯,導致文化機會與文化設施分配不均,南部居民通常難以參加北部活動,反之亦然,且多數情況下,彼此根本不知道另一區有何活動。學校與社區中心的藝術教育也深受族群分布影響,各校之間差異甚鉅,許多學校甚至完全裁撤藝術課程。

芝加哥文化方案

芝加哥文化方案」希望解決諸多問題,其中內容源於1986年第一版方案,強調基層架構與社區大量參與擬定計畫,確實反映與服務民眾需求。會議先後於去年冬天及今年春天舉行,活動場地包括芝加哥各處社區中心、藝術中心、古蹟、大學、公園及學校,不受地理位置或既有文化資源限制;在30場社區會議傾聽居民心聲後,市政府再彙整出行動方案,希望藉由文化擴張,找出務實的解決之道,回應各社區表達的需求。這項方案期望增加芝加哥文化資本後,也會改善當地經濟,並提高社區歸屬感,進而降低犯罪率、失業率及其他民眾面臨的重大議題。

每次會議基礎均為以下六點:

  1. 藉由提高參與機會,增加文化參與程度。
  2. 幼稚園至中學的藝術教育。
  3. 區域文化交流。
  4. 加強文化產業力量。
  5. 確保文化組織、團體、藝術家、社區,擁有充滿活力的文化空間。
  6. 在強調永續的前提下,吸引及留住藝術家。

對芝加哥有何意義?

雖然許多芝加哥民眾感到樂觀,不少人仍好奇,市政府究竟將如何落實?是否會與社區直接連結?或只是改善芝加哥的形象,把更多經費投入吸引觀光客與外來人士的景點,卻未增進所有社區?這些問題要解答恐怕很複雜,也需要大量時間才能處理,不過除了市政府由上而下實踐方案內容,勢必還需要其他策略。

社區領袖、藝術家與社運人士主張成立中介單位,或是某種社區文化聯絡人,連結各項計畫、工具及社區,這些聯絡人將投入個別社區基層,確保方案實施過程適合各地特質。一如其他成功方案的經驗,計畫能否成功,未必取決於引進外來資源至各個社區,而是以創意方式,突顯各社區既有的豐富文化資源,例如文化地圖等創新概念,這種觀點強調廣義文化,超越藝術範圍,涵蓋各種描繪人們日常生活的事物。

如今第一輪社區會議已全數舉行,市政府已獲得眾多資料,建議上述計畫如何轉化為行動,官方將於今年夏初公布草案,再舉辦四場「基層坦白說」會議,期望收集更多芝加哥居民的意見,進而調整方案細節,才會更切中城市需求,預計於今年秋天發表最終版本。

歡迎在此追蹤最新消息、回應與關心後續發展。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moakseyanarchos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