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5日,晚上八點,以色列巴特亞姆,一群人焦急地在海邊等待,草地公園的一端有座臨時舞台,正在抽籤,決定各家設計師在公共空間設計競賽的地點,有些參賽者遠自世界另一端而來;他們還沒見過現場,剛得到的文字說明猶如密碼,幫助不大,但隨著活動即將揭幕,眾人愈來愈興奮。終於,時間到了,市長明白開幕總要出人意表,因此決定鳴槍,揭開為期三天的設計與建築比賽;槍聲一響,設計師一哄而散,急忙前往城市各處,尋找屬於自己的地點,參與「72小時都市行動」大賽。
無論是大型節慶、雙年展,或是類似上述的建築活動,都愈來愈受歡迎,建築過程原本辛苦、緩慢,又難以讓大眾參與,因此增添樂趣、速度與刺激,這些活動表面上看似價值不高,其實頗具深度與複雜性,能為都市發展貢獻良多。
以社區諮詢為例,其中一大難處即為「回聲室」(echo chamber)效應,人們試圖藉由腦力激盪,找出解決之道,想像範圍卻僅限於已知之處,上述競賽籌辦單位初次尋找適合比賽地點時,曾與當地居民交談,即發現這項問題,民眾大多認為公共空間品質低落,但對於該如何解決,人們則多希望街道更乾淨、光線更明亮等。
這些要求並不荒唐,有些街道也確實需要,而且既無其他構想,自然不清楚還有哪些可能方案,得以改善公共空間,若能邀請設計師團隊,介入街上遭到忽視的公共空間,就可能讓大眾認識更多樣的策略,未來面對公共空間計畫時,民眾更能與建築師、設計師、地方政府溝通。
活動也能發揮其他功能,因為舉辦競賽,巴特亞姆吸引外界關心過往不受重視之處,還因此成立論壇,討論公共空間議題;設計師則可在真實環境裡實驗,同樣機會難得。因為活動而暫時改造空間,也會讓民眾瞭解,環境能有哪些變化,提供他們考慮改變時所需資訊。
公共空間提案若要嘗試相對容易,只需暫時禁止通行或停車,即可提供場地,讓其他方案真正創造巨大變化,2008年倫敦建築節的展覽路即為一例,試驗Dixon Jones事務所的提案,包括街道上採用「單一路面」,凌晨時段先在路面塗上步道樣式,準備迎接整個週末的活動與人潮。
大眾因此得見公共空間可能樣貌,建築師也能觀察群眾反應,這個案例的構想因為還在初期,故不會因為經驗所得回頭修正設計,但至少在理論上,當然應在設計早期階段先試驗;而且這些改變為期不長,相較於永久性變化,更能多方嘗試。
但一切也並非輕而易舉,儘管這種模式逐漸受到設計與規劃人士接受,要落實卻很困難,若想籌辦此類活動,目前並未標準直接流程,以取得各種必要許可,包括活動授權、公路局核可、建築執照等,多數國家規劃系統是為永久性建築(在英國意指超過28天)設計,申請許可的程序對臨時計畫相當不便。
上述活動之所以能順利成形,得歸功於當地政府支持,以及主辦者及地方居民建立緊密關係,雙方都願意讓步及保持彈性,才能找出可以運作的方式,進而塑造信任及人脈,奠定未來計畫的基礎,也打下永久性改造方案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