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公民科技與行動參與興起

只要大量閱讀有關規劃和科技的內容,必然會愈來愈常聽到幾項詞語:數位公民、公民參與、政府2.0、駭客社運人士等,其中一大原因在於你我瀏覽的部落格相仿,也都關心類似的創新企業。「數位參與」概念尚在發展,影響力與優缺點也尚無定論,第一波創新雖然已經發生,第一代企業也領導各種現有科技,但只有少數企業為眾人所知。

不過我們對數位參與的熟悉感不可能恆久不變,近期行動科技產品與市占率大幅成長,2008年7月,蘋果公司的App Store應用程式數量不到一千;短短五年後,最新估計已有超過76萬種應用程式可供下載。思科公司預測至2017年時,每月行動資料流量將是目前的13倍,這個世界當然不只有網路,可是行動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城鎮」(The Town)設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育成中心,為第二代公民科技新創公司,希望善用行動用量攀升的趨勢,建置行動平台,讓政府、地方企業與民眾能隨時交流,創辦人亞迪斯(Dominick Ard’is)剛獲得該校規劃碩士學位,他認為結合行動科技與即時互動相當合理,他表示,「民眾通常在城市裡穿梭時,會萌發最佳構想,人們不斷改變,也會對城市出現新的期望」。

在快速變遷之下,都市規劃人員的焦點不該只有現狀,因為在科技世界裡,只掌握現況代表已經落後,在迅速改變的科技脈絡下,我們必須形塑一套架構,顧及仍然存在的社群需求;在未來的決策架構內,必須考慮將資源投入未來公民科技產品與服務,對城市效用會更大。

早期行動參與方案立意良善,亦擁有前瞻思維,不過亞迪斯主張第二波創新空間已經形成,「我們已進步不少,但並非就此打住,得盡快瞭解使用者的需求,以及讓他們能參與的方式,不僅要有優越的內容,更要創造體驗」,任何架構若要評估行動參與技術,都應尋找各種方式,廣納真正有效的使用者體驗。以下是他提出的粗略構想:

流動性
應用程式是否能不斷改變?或只是提供靜態內容的單次產品?必須建置後台內容管理系統、由內部或外部人力回應需求,最重要的是更新各種需求,若應用程式內容了無新意,用戶必然會流失,因為行動用戶期望擁有動態又新鮮的環境,例如Facebook頁面因為不斷加入新內容,才會吸引使用者反覆造訪。

回應能力
對話不該只有單向,行動用戶需要回應,期望獲得回饋,也希望在網路與實體世界裡,都有人肯定自己的貢獻,城市必須時時思考,行動外展平台的參與流程動力為何,是否具備獎勵、遊戲化方式或誘因,以維持用戶互動意願?回應能力也關乎應用程式本身的目的與核心產品,收集民眾回饋與互動模式後,應用程式是否能順應調整?系統建置與維護時,必須預設隨著用戶期望改變,不時增添新模組與用途。

面面俱到
眾多第一代應用程式只服務單一功能、計畫或目的,城市若有意引領潮流,必須考量以下問題:用戶願意下載多少單一功能應用程式?我們是否能夠在單一無縫環境下,掌握各種功能,涵蓋城市生活各種面向的體驗?行動科技創造持續參與的機會,而非間歇式串聯各種計畫,如此才可能建造日常連結,促進積極又廣泛的公民參與文化。

設計
在此架構的各種概念中,設計或許最難以歸類,卻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項目,第二代行動科技必須建置特殊、直覺、吸引人的介面,才可能鶴立雞群,收集行動用戶的想像力與種種公民構想。由於行動參與應用程式將代表所屬城市的品牌形象,設計將直接反映這座城市的面貌,以及重視創意的程度。在行動領域內,公民應用程式必須吸引用戶的目光,而且競爭對象絕不只有同類應用程式,若認定這些應用程式的競爭對手之中,包括各種令人上癮、占據大量時間、賞心悅目的平台(例如憤怒鳥),設計的重要性更加不言可喻。

對於「城鎮」等公司及規劃界整體而言,變革如今已是常態,機會關鍵在於我們能否預測及調適,亞迪斯認為,若論及第一代行動參與科技的影響力,「在政府方面相當成功,但那是因為我們對市政單位期望極低」,未來架構若要考量公民與用戶對行動體驗的真正需求,我們對第二代公民科技與行動參與的期望值也該更高一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