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儘管社會起初認為此舉太過激進,英國倫敦仍已實施塞車費制度一年,以各項指標衡量都很成功,市長李文斯頓(Ken Livingston)屢屢提及各項數據,包括市中心塞車問題改善三成,平均時速也達到一九六零年代以來新高,記者、政治人物、計程車駕駛都在談論此事,各地都在規劃實驗方案,無數歐洲城市都感興趣,連美國城市也想效法!塞車費制度至此似乎將成為世界各地城市的普遍景象。
時至2012年,塞車費讓倫敦公車載運量成長率創下一九四零年代新高,市中心碳排放量下降,不過空氣品質還是一樣糟,李文斯頓原本在2007年時,打算向西擴大塞車費實施範圍,但遭現任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否決,讓市政府失去大筆收益。綜觀歐洲各大城市,只有瑞典斯德哥爾摩與義大利米蘭推行塞實費制度;美國紐約市的縝密提案兩度遭打回票,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認為是因為市議會缺乏「領導力與勇氣去擁抱新概念」,全美國只剩舊金山「決心」實施塞車費制度,但試驗期得等到…2015年,屆時距離最初提案已相隔11年,是我誤會,還是全市塞車費制度已失去吸引力?
情況或許沒那麼糟,歐洲各地較小城市都積極落實入城收費規定,例如馬爾他首都瓦萊塔(人口6000)、拉脫維亞首都里加(人口70萬),後者可能比較近似於常見的城市定義。
以全球而言,有些主要城市已開始實施塞車費制度,但並未擴及全市,澳洲雪梨的地標「港灣大橋」已開始收取過路費,由於這座橋樑是向南連結港邊市區的主要出入口,向來嚴重塞車;再往北數百英里之遙,澳洲布里斯本也收取類似的過橋費,期望藉此控制快速成長地區的車流量。澳洲這些制度雖稱不上完善,但己好過美國聖地牙哥的高速公路過路費制度,車主可選擇免費使用道路,但可能塞在車陣中,或是付8美元改走快速車道。
塞車費在倫敦實施之前,社會並非普遍支持,但過去八年來,倫敦證明初期阻力可以克服,如今多數居民都支持這項制度,可惜這項案例的說服力仍然不足,除了紐約的方案兩度遭到否決,英國愛丁堡與曼徹斯特的提案也不受絕大多數選民青睞,連斯德哥爾摩已於2007年開徵「塞車稅」,對於區域塞車費亦興趣缺缺,在14個行政區中,有13個投下反對票(但中央政府選擇忽視此事)。
大小城市之所以對塞車費態度兩極,原因或許在於制度實施與管理所需的成本,相較於人口600萬的城市,居民數6000的城市要管理塞車費制度較為容易,其中不僅需要技術,也可能改變居民往來市區的方式,倫敦對此相當務實,在塞車費制度推出當天,也增加250輛新公車上路,其他城市的大眾運輸網絡及地方預算原已吃緊,導致對塞車費信心不足。
如此看來,全面、全市的塞車費系統還有何前景?眾人焦點都落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該市正在考慮是否在市中心收取塞車費,正反意見不一,儘管哥本哈根人口數與倫敦、斯德哥爾摩相仿,卻向來是歐洲及世界永續城市典範,將影響全市塞車費制度存續的下一步,否則就得等舊金山在2015年後的試驗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