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騎單車上班途中,我在Goswell路停下來,等待騎士可通行的綠燈亮起,英國倫敦很少出現如此體貼的交通號誌,還細心顧及單車騎士的需求,單車專用道在此併入人行道,之後又接上車道,多數時候顯得平淡無奇,但最近卻有件特別的事,令我相當好奇。我停車等紅燈時,其他騎士也等在後頭,不過有幾輛單車卻停在前方,擋住行人通行空間;我們看著城市繼續流動之時,一名老翁顯然不滿單車擋住人行道,因此大聲喊道,「就是這些人讓你們這些傢伙名聲不佳!」
起初我還聽不懂,心想「這些傢伙是進?」,後來才發覺是指「單車騎士」,若各位詢問朋友對單車騎士的印象,許多人可能會想起某件知名競速單士選手;在電視或電台辯論節目裡,單車騎士的形象也大多是闖紅燈、無賴,或是無意間撞倒老婦。倫敦許多騎士確為男性上班族,也大多穿著萊卡布料衣物,在通勤族中形成特殊的單車文化,他們跟得上往來車潮,行為已近似車輛,改變都會交通樣貌,但這不代表所有單車騎士常撞倒老婦或擅闖紅燈。
各位或許也曾聽過,巴斯大學心理學家沃克(Ian Walker)使用「outgrouping」一詞,描述對負面行為以偏蓋全的態度,例如「他們全都總是闖紅燈」,但心裡明知道並非人人如此。除了以偏蓋全的刻板印象,單車騎士亦為少數族群,因此不僅受到上述社會心態影響,也和英國大眾認為成年就該開車的主流思維相悖,民眾普遍覺得騎單車是幼稚行為(仇恨單車騎士則是另一回事),倫敦單車通勤族因此只能尋找突兀的方式,融入社會過去70年建構的汽車社會。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交通逐漸等同於開車,興建眾多高架橋、交流道、高速公路、交通號誌、郊區、停車塔、市郊購物商場,人們捨棄前院、改建車庫,政府核發駕照,制定各項罰則與高速公路法規,限制駕駛行為,也同時形塑社會對開車的潛在文化期望,具有自己的公民與道德秩序。石油在全球等於金錢與地緣政治權力,人人都忘不掉汽車背後的意涵,象徵著快速、便捷的私人交通方式。
這一切不只涉及人員往來,亦關乎貨物流通,我們興建的汽車設施愈多,愈將開車視為稀鬆平常,就愈覺得開車是種必要行為,今日人們已難想像無車世界,「開車」已不只是跳上車前往某些,而是龐大技術、社會關係、文化期望、建築環境、供應鏈等的總合,亦為社會學家John Urry所謂的「汽車體系」(System of Automobility)。
單車與騎士的形象今日受限於是否服膺汽車體系,不過隨著騎單車日漸普及,希望單車形象能慢慢改觀,所需的技巧及用品也會愈來愈少,只需穿著一般服裝、騎著一般單車,即可享受不再由高速汽車主導的道路。
目前各位若在星期一早晨騎車上路,與眾多上班族一同騎車前往倫敦市中心,會出現與夥伴同行的感受,若不小心摔車,其他騎士可能會停下來幫忙;若有汽車駕駛不耐煩超車,各位也可以和其他騎士一起討論或抱怨,週遭不少人都能感同身受。若我們是其他人眼中的「傢伙」,因為騎單車而產生壞名聲,是基於我們內心同樣採用恐懼、脆弱的觀點,看待、感受、聆聽、預期路上種種事件。「單車騎士」這個身分其實反映出某些生活原則,或許代表中產階段期望邁向永續生活、表達關心環境的態度,或是鍛鍊健康、結實的體魄,但對大多數單車騎士而言,唯一共通點只是以相同觀點看待城市與主流運輸體系,希望未來更多人體驗單車上路後,會更明白哪些事物必須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