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車誕生之前,荷蘭阿姆斯特丹因為數百年的都市發展,成為最適合騎單車與打造單車網的城市,但英國倫敦情況不然,因為商旅往來更加繁忙,地理限制較少,倫敦人口在都市發展期間不斷向外擴張。
不過兩地也有相似之處,地勢都相對平坦(阿姆斯特丹完全是一片土地),也長期發展陸路交通,雖然倫敦規模較大,但以汽車單次行駛距離而言,其中半數都低於兩英里;倫敦近期文化史也與阿姆斯特丹相像,汽車自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益普及,單車文化卻逐漸衰微,可是相較於阿姆斯特丹企圖扭轉局勢,英國社會樂於接納汽車。
兩國社會反應之所以有別,可能源於民眾在二戰期間的集體單車經驗,德軍占領荷蘭期間,曾倫竊無數輛單車,讓居民無法維持舊有交通習慣,而英國則是因為採取汽油嚴格配額制,單車才成為許多民眾唯一交通工具,戰爭讓荷蘭人失去單車,卻讓英國人被迫使用單車。
故當英國民眾有機會擺脫單車,他們毫不遲疑擁抱汽車,故戰後汽車數量快速成長,也長期居高不下,但其實自一九七零年代起,便有部分民眾發起運動,鼓勵社會重拾單車文化。
此後阿姆斯特丹一步步轉型為單車城市,倫敦卻顯得猶豫不決,「倫敦單車網」方案於八零年代成形,不過工程自1995年才起步,直至2010年才完工,若依據計畫地圖,可見倫敦企圖複製阿姆斯特丹模式,在倫敦中區及市中心規劃出單車道網絡,直接串連各地景點。這項方案看似完整,實際上卻是個幻象,部分路段設計單車專用道,也有些與幹道完全分離,但多數路段皆劃在路面上,雖然有鮮明的單車道標誌,可是基本上和原有汽車道路無異,只是多了些油漆。
縱然在「倫敦單車網」建置初期,卻也很明顯缺乏企圖心,官方設計手冊前言便提到,「單車設施規劃時常得接受各種妥協」(這麼早就出現「妥協」一詞,肯定大事不妙),這些妥協對設施功能的影響不明,但確實未能增加單車人口,在原本設定的目標中,希望從1998年至2012年之間,單車在交通占比能從1.36%增至10%,如今即將落空,甚至仍遠遠不及,工程起始後15年間,單車占比僅成長2%,2012年或許近在眼前,但10%的目標卻仍遙不可及。
阿姆斯特丹實施小區域的住商混合發展模式,對於單車路網與發展永續社區都很適合,重要設施大多只要騎單車或步行即可抵達,街道上也有更多人,而非人人困在汽車中。可是倫敦都會形態及文化與阿姆斯特丹相異,要引進能夠發展永續社區的單車路網更困難,最基本而言,倫敦規模較大,單車路網自然也得放大,但經濟因素影響層面更大,倫敦中區雖然只占2%的土地面積,居民也只有30萬,卻提供全市三分之一的工作機會,故多數民眾都慣於通勤,縱然倫敦建立單車路網後,希望能取代短程交通,恐怕也無助於培養單車文化或發展永續社區,因為與倫敦人多數移動模式不符。
倫敦近期單車網發展改變策略,「單車高速公路」和單車租賃制度結合起來,更能反映出當地通勤與市區集中的文化,但針對長途交通興建的單車路網,能否鼓勵永續社區發展?
英國倫敦曾花費15年,投入「倫敦單車網」計畫,試圖打造荷蘭阿姆斯特丹模式的簡化版,結果對單車文化的助益令人失望,近期倫敦對於單車網的策略則大幅翻新,或許基於前車之鑑,前市長李文斯頓(Ken Livingstone)原本提議增加400條路線,新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完全推翻,轉而支持李文斯頓的另一項方案,依據倫敦通勤族習慣量身訂做單車道。2008年,政府委託興建12條路線,從倫敦外圍進入市中心,形如輪軸般從中心發散,其中兩條「單車超級高速公路」於2010年夏季推出,隔年再啟用兩條,預計以每年兩條的速度,至2015年全數完成,但多數人反應不佳:
有些主要道路車水馬龍、狹窄或嚴重塞車,單車超級高速公路在此毫無保護作用,許多路段既擁擠又可怕,滿是往來車輛,汽車常會橫越單車道,也並不違法。-Andrew Gilligan
儘管惡評不斷,倫敦運輸局以人工計數一天後統計,相較於一年前,前兩條路線啟用之後,單車數量增加70%,雖然單天數字並不可靠,至少聽來合理,雖然人們時常批評單車道功能不良,沿途單車騎士確實逐漸增多。
目前倫敦單車網明顯厚愛非住宅區,單車租賃方案隨頭兩條單車超級高速公路同時啟用,涵蓋範圍只有倫敦市中心(或稱第一區),外界反應同樣不佳:
這個構想立意良好,但卻不實用,我幾乎從一開始就使用,可是在大約三個月前放棄,因為有一回耗費超過一小時,經過九個租借站才找到空位停車,對上班族而言太過麻煩,不過觀光客應該會覺得很新鮮。-Stephen Bayley
縱然是代替倫敦運輸局經營單車租賃制度的民營公司Serco,也承認其中有問題,表示「這項服務有些面向需要改善」,但數字證明單車租賃制度相當成功,推出短短一年以來,使用次數超過600萬,因為廣受歡迎,還在市中心增設單車與車位,未來涵蓋區域將向東延伸,更接近倫敦奧運場址。
以第一區為優先並無不可,畢竟市中心為倫敦經濟重鎮,也形塑城市文化,針對當地通勤文化及市中心特色建置單車路網,雖然受到部分人士批評,但假若只為提升單車使用比例,此舉顯然很成功,可是永續社區卻未兼顧,荷蘭阿姆斯特丹、丹麥哥本哈根之所以受人羨慕,不只是因為單車人口眾多,更是因為相關文化效應。倫敦單車路網發展雖然仍在起步,但似乎已提升民眾騎單車的意願與頻率,但對於永續社區發展有何幫助目前不明。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單車路網舉世稱羨,對城市帶來各種經濟、環境與社會益處,但雖然單車網涵蓋廣泛,法規制度亦照顧單車騎士,可是當地獨立商家依然苦撐、空氣品質仍待改善、部分族群仍排斥騎乘單車,可見單車路網效能仍有其侷限。
相距幾百英里之遙,英國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則渴望讓首都成為單車城市,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提及改善單車路網的潛力,但假設連阿姆斯特丹的單車路網都力有未逮,倫敦等而下之的建設能有何成果?
倫敦運輸局相信,單車路網「能讓民眾更易往來城鎮中心,強化倫敦經濟」,儘管多項研究均認為,單車路網會挾帶經濟效益,但倫敦現有問題在於,單車網讓民眾更容易前往市中心,而非住家週遭的城鎮中心。
「單車超級高速公路」於2010年夏季在倫敦推出,建置鮮藍色單車道自外圍匯聚於倫敦市中心,沿著主要道路,興建進入市區最便捷的路徑,大倫敦市政府表示,「單車超級高速公路」希望能「改善單車通勤民眾的用路品質,並鼓勵更多人民加入」。倫敦運輸局近期研究亦指出,使用這些路線的民眾中,80%都是為了上下班通勤,雖然達到通勤目的,但騎士並非前往地方城鎮中心,創造的經濟利益也不如預期。
騎乘單車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故單車路網或可改善倫敦空氣品質,倫敦空氣品質之糟高居英國之冠,在歐洲也名列前茅,始終無法達到歐盟訂定的最低標準,但要改善當地空氣,絕非光靠單車路網即可。市區自從開徵塞車費後,車流量減少兩成,公車載客量成長幅度亦創下一九四零年代以來新高,收費區內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下滑16%,不過因為收費區範圍太小,倫敦整體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紋風不動。假設塞車費制度無法顯著提升空氣品質,就得需要大批民眾改騎單車,倫敦市長期望至2026年時,單車在運輸比例能增至5%,可是至今政府作為顯然不足。
倫敦單車路網最新設計亦有問題,一如「單車超級高速公路」,單車租賃方案同樣以市中心為先,倫敦居民近800萬,但第一波352個租車站分布面積內卻只有30萬居民,這些民眾或許會更容易取得服務,但對於其他770萬人而言,情況變得有些複雜,所幸這項制度頗為成功,故至2012年奧運期間,增設租車站將向東延伸至更多住宅區。
這套方案除了實施區域太小,也有些人批評未能吸引多元使用者,《衛報》記者Tim Lewis稱之為「趕時髦的男孩玩具」,租車者大多為年輕白人男性,收入應該也不差,雖然這種單車騎士特質在全英國皆然,反映出倫敦的單車路網並未吸引太多新族群。「單車超級高速公路三號道」亦出現令人憂心的現象,這條路線以倫敦市中心金融區為起點,行經哈姆雷特塔(Tower Hamlets),號稱是「倫敦最貧困的自治市」,之後會抵達倫敦第二大商業區「加納利碼頭」(Canary Wharf),多家國際銀行總部均設址於此,沿途因此形成強烈對比,單車路網本應提供平價交通機會,鼓勵地方經濟成長及服務,卻演變為倫敦兩大富裕地區的通勤要道,政府在規劃三號道時,顯然並未深思永續社區。
倫敦通勤文化主導單車路網走向,目前尚稱成功,超級高速公路沿途單車騎乘比例提高,租賃方案推出不到一年內,使用次數也突破600萬,但因為著重市中心,地方效益於是受限,違背當初規劃時的用意。「倫敦單車網」靈感源於阿姆斯特丹,原本打算依樣畫葫蘆,打造類似的網狀建設,可惜施工嚴重延誤,功能也大打折扣,假若倫敦先前更堅守願景,單車路網將更有助於建立永續社區,無論是因為企圖心不足、太容易妥協或其他理由,永續社區的目標並未實現,儘管現有策略吸引更多人騎單車,地方效應卻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