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國不少人士擔心,倫敦等國內大城市恐將面臨殯葬空間用盡危機,其中因素包括人口成長、現有墓地容量已達或逼近上限、英國民眾普遍認為入土後不應再移民、城市開發壓力等。各方團體已提出多種解決方案,從敏感、務實、意外、投機不一而足。

大倫敦市政府早已意識到這項問題,1997年便曾委託研究墓葬相關法規,2010年也再次研究,約克大學「墓地研究組」負責評估後,研擬多項提案。在倫敦許多地區,同一墓穴疊放三、四具棺木已成常態,希望盡量提高土地使用效能;其他潛在方案包括重覆利用既有墓地、建立高架墓地(不過也得重覆利用)、鼓勵火化等,但由於英國火葬比例已在全球名列前茅,最後這項方案效果恐怕有限。

有些人也在其中嗅到商機,Cemetery Invest公司在部落格內指出,過去十年墓地價格已翻漲三倍以上,故該公司正在倫敦薩里地區開發新墓地,投資人對每個墓穴開價3900英鎊以上,更預估「在確切需求無限情況下,增值空間高達40%」。該公司網站的簡介影片值得從頭看到尾,旁白以冷淡語調形容墓地為「令人興奮的新資產」,且「縱然在最嚴重的不景氣時期,墓地價格仍持續上揚,毫無趨緩跡象」。

這種觀點並非絕無僅有,早在2001年,威爾斯北部一對夫婦就在打算在住家旁,開發三英畂的空地,多次申請拖車場及魚塭等許可遭駁回後,他們的腦筋轉向墓園,規劃人員雖然感到意外,最後仍批准申請案,這對夫婦目前正在尋找投資人,興建墓園所需的出入道路、停車場與植栽。

火葬與墓葬管理研究院」必須在此提出警訊,在《衛報》文章內,該院院長提及,十九世紀中葉也曾出現類似的墓園投資「淘金熱」,最終報酬不如預期,墓地成本起初看似很高,但也得反映墓園維護成本,故墓園通常是由公家單位管理,而非營利團體。

另一方面,對於已經長期管理與維護土地的人士而言,新建墓地或許比較實際,《農民週刊》提供讀者多項建議,其中多數來自於「自然死亡中心」的研究報告,說明設立墓地需遵循的規劃要求,並分析後續管理工作。一般人們常將墓地劃為林地,之後亦可變更為牧草地,不過雜誌內文也提醒,這塊地未來不應翻土耕作。

新墓地與墓園相關規範在英國出乎意料地少,包括必須避免污染水路,需舖設出入道路、必須長期維護供親友追思,此外限制並不多,只要墓園仍符合這些規定,土地申請變更用途許可也比想像中容易。東柴郡(East Cheshire)等地方政府對於自有單一墓地可埋葬的親友人數「建議設限」(若非自有土地則需請求地主同意);環境部更為保守,認為同一墓地最多埋葬兩人,但未經法院認可。親友在下葬之前,必須先為死者申請埋葬證明,並清楚記錄墓地所在位置。

有些家族若為大地主,常會自設墓穴或小型墓園,但名下土地面積大小並非設置墓地條件,換言之,家中花園也能做為墓地使用。依據東柴郡政府的指南,則提到墓地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指稱若墓地設於花園內,房價最多將下滑兩成,不過買家也可能根本不敢上門。把花園當墓地不需額外申請許可,雖然鄰居可能會抗議,但就法律上而言,他們可能站不住腳。

對於死亡相關的建設與都市發展,竟然大多數是由社會及文化習慣決定,而非政府機構規定,或許最令人意外,此外,與死亡相關的習俗看似根深蒂固,但在土地有限、公共衛生政策變遷、市場等因素影響下,其實不斷改變。隨著倫敦建築不斷朝高空發展,現有墓園也幾近飽和,或許香港案例也可供參考。


作者:Alison Killing、Ania Molenda、Abigail Batchelor。照片地點與來源:Harper Cemetery, Harpers Ferry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Harpers Ferry, WV,攝影師:Adam Fagan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