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經濟學人》宜居城市報告

加拿大溫哥華是最佳城市?辛巴威哈拉雷是最糟城市?這是今年《經濟學人》雜誌「全球宜居城市」評選結果,評鑑項目包括穩定、醫療、文化與環境、教育、基礎建設五個類別。

評選項目看似面面俱到及公平,前十名多為加拿大、北歐及澳紐城市,或許並不令人意外,但就「宜居」程度而言,城市評比卻明顯有偏見。溫哥華、奧地利維也納、澳洲墨爾本生活品質毋庸置疑,而奈及利亞拉戈斯在教育類別評比只有33%,也絕非孩童樂園,但指標選擇結果卻反映出報告已預先設定讀者身分。

其中一項標準為「濕度/溫度」,分為可接受、可忍受、不舒適、不受歡迎、無法忍受五級,立刻讓巴西利亞、馬來西亞吉隆坡等熱帶城市失去名列前茅的機會,而且任何人看待特定氣候種類時,必然存有偏見;依據事實描述某地氣候不佳是一回事,但依據氣候或地理位置評分又是另一回事,市政單位不可能改善或改變這些特質。另一項指標為氣候「是否令旅客感到不適」,顯然取決於外來者觀點及個人好惡,各地城市若在氣候類別評為「可忍受」(即舒適)等級,自然不會令旅客感到不快,完全無視於各地氣候變化,例如澳洲雪梨的夏天也可能像越南胡志明市或泰國曼谷一樣「不受歡迎」。「濕度/溫度」、「運動及文化建設」、「飲食」等項目在評比中占25%,而攸關人民智識的「教育」類別卻只占10%。

這項評鑑也忽略政策進步情況,只考量幾乎靜止不變的因素,對已開發國家而言,「道路連絡品質」、「用水供應品質」固然很重要,但不太可能在一年內大幅改變,溫哥華、墨爾本等前十大城市既有溫帶舒適氣候,基礎建設又發展成熟,未來當然會繼續領先群倫;城市若長期財務健全、資本雄厚,相關發展顯然占盡優勢。評比內容完全罔顧預設的「財富因素」,獨厚社會富裕又穩定的城市,忽視貧困城市不斷進步,有些城市雖然富有,評比卻仍落後,相較於加拿大卡加利,新加坡水源或許無法立即生飲,但政府持續努力回收及淡化大量用水;孟加拉達卡不斷增設太陽能板;柬埔寨金邊的蹲式馬桶其實也比加拿大多倫多的抽水馬桶更省水。

《經濟學人》的「最宜居城市」其實是「最佳學生獎」,但也該肯定進步最多的學生,雖然有溫哥華及丹麥哥本哈根的前例,但其實是巴西庫立塔的巴士捷運系統帶動全球開發中國家;哥倫比亞波哥大儘管經費拮据,仍決定先改善人行道,後處理行車路面;韓國首爾拆除市區高速公路,重建為一座親水公園,這種提案在任何北美城市都無法過關。《經濟學人》可能是依據外籍人士的「住宅品質」評鑑,但也有些城市努力提供平價住宅給所有民眾;縱然是最狹義的情況,「宜居程度」也該以今昔對比,反映出政策變化與進步的歷史。

《經濟學人》信息部言明,評比裡並無「環保指數」,也只是供西方高級白領階級做為居住參考,讓調查內容刻意調整,甚至是由內部員工填寫問卷,而非當地居民,故「宜居」概念並未錯誤或誤導,而是完全為預設讀者量身訂做;但既然選用「宜居」一詞,又用來評鑑城市富裕程度,就必須納入當地民眾觀感和定義。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F.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