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6年以來,美國將五月訂為全國單車月,號召全國5700萬單車騎士一齊慶祝,騎單車如今在美國相當風行,在2012年調查中,已成為民眾最喜愛的戶外活動。
單車租賃方案繼歐洲與加拿大後,如今正蔓延至美國,這種平價又方便的交通工具逐漸改變美國各地城市,國內今年單車數量比去年增加50%,北美洲目前共有53項單車租賃方案,今年紐約將增加600輛新公共單車、洛杉磯4000輛、芝加哥3000輛等。
建置租賃系統後,各地城市更有動力改善相關基礎建設,況且美國半數車程皆低於三英里,試想若這些民眾均騎乘單車,交通堵塞將大幅紓解、減少空氣污染、人民生活將更愉快。
單車在美國交通僅占1%,若無安全顧慮,比例應會更高,2007年至2011年間,紐約單車騎乘比例增加102%,舊金山在2006年至2011年提高71%,絕大多數是因為改善基礎建設所致。
要改善單車基礎設施,其中亦包括設置單車專用道,與人行道及停車格區隔,以保護騎士安全,至去年底為止,美國共32座城市設置102條單車專用道,今年預計再增加百條。
美國六座城市一同發起「綠線計畫」,包括奧斯汀、芝加哥、華府、曼菲斯、波特蘭、舊金山,致力興建更多單車專用道,專案主任Martha Roskowski也撥冗接受以下簡短訪問。
問:「綠線計畫」成立至今一年,在美國各地城市推廣單車專用道時,主要遇到哪些阻礙?
答:主要因素為政治意志及願景,工程師負責設計,城市負責尋找財源,若領導人重視此事,興建計畫就能完工;最困難的工程通常得移動停車位,才有空間設置停車格。在多數情況下,領導人都很看重改善街道創造的優點,勝過地方人士對停車的疑慮。
問:美國都市單車騎士是否已發展出在地文化?「綠線計畫」如何匯聚各方力量,建立更強健的單車社群?
答:文化層面相當特別,讓單車族群找到認同感,並鼓勵他人加入,文化因素也不斷演進,不僅是時髦的年輕人想藉此減少碳足硛,親子也想騎車到公園,企業主也用騎單車取代打高爾夫球;拉丁裔社區單車文化也日漸高漲,同儕之間的影響力驚人。然而在丹麥哥本哈根等地,單車已無所不在,人們將單車視為方便工具,如同割草機或吸塵器,並不會特意標榜自己是單車騎士,在個人層次上已無關文化,不過單車肯定是當地城市形象的一部分。
有些資深單車騎士對此現象感到憂慮,認為單車逐漸失去大膽反叛主流的色彩,「綠線計畫」希望藉由提供舒適環境,讓更多人勇於騎單車。單車尚未成為主流,但已朝此方向邁進,過去一個月內,我見到燕麥、體香劑、科技顧問服務都利用單車廣告宣傳,社會風氣正在快速變遷。
「綠線計畫」著重於推行良好方案,讓更多人能選擇騎單車,我們的重點並非建立文化本身,不過城市確實仰賴民眾的單車習慣做為後盾,許多地方倡議團體在此方面著力甚深,PeopleForBikes計畫亦在全國各地傳播單車文化相關訊息。
問:您覺得未來十年內,美國單車騎士發展趨勢為何?
答:我非常樂觀,在全國各地城市裡,單車逐漸成為運輸系統的合理、務實選項,單車建設不再只是為城市加分的項目,更是種提高城市行動能力的划算投資方案,可緩解塞車潮,同時讓城市更適合居住及工作。我們在人口結構上也具有優勢,近期研究指出,2001年至2009年間,16歲至34歲族群開車比例下滑逾兩成,與其花錢買車,他們更願意買智慧型手機,這個族群的居家空間縮小,向都會區集中,也常騎單車,其中涉及文化與經濟因素,而且短時間內趨勢不變。我預估未來會有更多人騎單車,城市也因此創造更安全的環境,形成良性循環,不僅在大城市適用,許多小鎮及郊區也能改造市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