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城市的永續糧食體系

糧食是一大資源,如同能源與用水,都是各種聚落運作所需,糧食系統深深影響氣候變遷,生產、處理、配送與廢棄過程造成全球29%的碳排放量,其中約八成源於糧食生產,然而處理、配送、廢棄與消費所占的比例也不斷提高。

過去農耕與文明密不可分,文化(culture)與耕作(cultivate)亦來自相同拉丁語源cultus。

一切終究回歸人類與糧食的關係,農耕與文明、城市與鄉村、天堂與地獄,糧食始終左右你我的生活,我們對後世的影響將取決於今日飲食習慣,他們的未來任我們手中刀叉宰割。-《飢餓城市:糧食如何形塑生活

然而自工業革命以降,生活與糧食體系距離愈來愈遙遠,農業工業化與全球化導致城鄉之間的糧食生產角色明顯區隔,都會區日益仰賴鄉村區維生,全球糧食體系抽離脈絡,對世界各地社區造成社會、經濟與環境外部性,因為「人類無法永遠在有限世界裡維持線性運作」。

由於高產量、低糧價、低生產與交易成本,導致一般農業與全球糧食體系愈來愈具吸引力,保存技術精進與世界運輸建設發展克服時空障礙,讓生產與消費文化與空間漸行漸遠。負面副作用則反映在社會與環境成本上,過度施肥造成污染、發明抗害蟲作物、人員參與減少、依賴市場運作均為實例。

因為全球化造成糧食體系逐漸失去自然、社會與道德層面,在地生產便成為較符合永續原則的替代方案,也有益於人類與環境。

何謂地方糧食體系

糧食體系涵蓋一系列活動與流程,涉及生產、處理、配送、廢棄與食用,地方糧食體系定義不一,或許是種地理概念,意指生產者與消費者距離相近,不過遠近與否亦受人口密度、氣候等因素影響。美國將半徑160公里內生產的糧食均列為地方,英國則普遍認定地方糧食應距離消費者最多50公里至80公里。

有些人主張國內生產的糧食均屬地方,其他人相信地方糧食應產自同一郡或同一地區;地方糧食也可能與消費者聯想的特質有關,例如民眾選用地方糧食,是出於新鮮、美味與環境考量,並連結至特定生產、處理與配銷方式,包括社會參與程度、農民的道德觀、有機農業、縮短糧食供應鏈等。

食物哩程

在永續農業與替代糧食體系論述裡,地方糧食與食物哩程均為強而有力的詞語,在不少人眼中,地方糧食能夠降低食物哩程製造的碳排放量,不過Coley等人主張,關於地方糧食與氣候益處的論辯缺乏宏觀視野,糧食系統不僅影響化石燃料用量,也造成水污染,亦牽動鄉村經濟與景觀設施,因此食物哩程概念應用會令人誤解。研究顯示,運輸模式與重要性與距離相當,所以相較於開車到附近農家購買蔬果,水路進口糧食的碳排放量是否可能較低?

追求宏觀角度

食物哩程概念讓我們容易忽視在邁向永續發展時,還有其他更迫切、更必要的社會、經濟與環境變革,除了糧食配送產生的碳排放量,我們需要整合與宏觀的角度,評估地方糧食體系的永續價值。若希望建立永續且深植地方的糧食體系,不只要關心對環境的衝擊、對人民與經濟的利益,才可能讓地方糧食體系成為永續典範。


Kato Allaert為比利時的永續都會人士,目前在倫敦生活與工作。

照片來源:SPakh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