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路網與民眾意願

許多人都已提過建構都會單車網的優點(我個人也提供幾點意見),但都會單車網若真要發揮功能,改變週遭社區,就得提高騎單車的人數與頻率,若單車騎士因為增加路網後改變習慣,才會產生地方經濟效益,不過還是讓騎士人數變多,衍生效應才能更顯著。另一方面,單車路網若要造就環境效益,主要也是得吸引民眾捨汽車、就單車;單車路網亦能提高民眾使用單車的機會,縱然人數並未因此起伏,但至少讓社會更加公平,也有助於發展永續社區。

對於單車網是否吸引更多人成為騎士,各界看法不一,並不令人意外,許多研究人員與理論學家曾提到,基礎建設有助於「發揮單車潛力」(如Lester R. BrownFeline Gaffron),但也有不少人主張期望都會設計改變社會根本是「不切實際」(如John HartmanRaymond Pahl)。

但除卻個別言論,現有資料呈現的情況如何?2009年一份研究分析15座城市內,發展單車基礎建設有何效應,這些案例橫跨三大洲、八個國家,企圖從中找到單車網與單車騎乘比例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令人玩味。

歸納地方政府、全國機構、獨立研究員所做近50份研究後顯示,在這15個城市中,14個城市的單車騎乘比例均提高,美國加州戴維斯是唯一例外,雖然當地創美國之先,於一九六零年代即設置單車道,但相關建設經費過去30年間不斷下滑,而單車騎乘比例則似乎持平不變,其他城市的單車路網與騎乘比例增長均呈正比。任何研究均有可供質疑之處,可是綜合而論,趨勢似乎明顯認為,都會單車網有助於拉抬騎乘比例。

在這篇文章之後,相關論辯自然還會繼續延燒,各種因素都有可能改變行為,但上述連結似乎已相當明確,世界14座城市興建單車路網後,騎乘比例全都增加,難道只是巧合?在每座騎士眾多的歐洲城市裡,都有廣大的單車路網,難道只是巧合?


照片來源:David Mar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