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均衡城市-Tia Kansara訪談錄

永續運動份子Tia Kansara希望未來城市能重視人民、支持自然,她和Melissa Sterry都參與「地球2.0」,該組織力圖重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最近我有幸訪問Tia和Melissa,暢談未來都市生活面貌,以及非洲城市如何在艱困的自然條件中茁壯。以下訪談涵蓋城鄉如何互補、都會區如何順應氣候變遷等。

對「地球2.0」而言,城市重要之處何在?

城市之所以增長至前所未見的規模,是因為人們選擇居住其中,空間相當方便,提供居民各種商品與服務;鄉村居民放棄固守數百年的的農地,紛紛遷居城市,認為能得到更多脫貧的機會,但長期而言卻重挫農產量。

既然都市成長無法避免,「地球2.0」自然會重視城市對資源的衝擊。

若世界一如預期繼續邁向都市化,「地球2.0」覺得鄉村地區未來將如何?

人類天生是群居動物,性喜聚集、彼此聯繫,身處同伴之間感到安心,鄉村地區機會在於鞏固社區關係,每位成員都分別負責生產糧食與守望土地,才不會讓有些人覺得自己去留無關緊要。

城鄉能夠互補,也同時唇齒相依,城市聚落過於稠密,不適合生產糧食,故對市區居民而言,鄉村肩負糧食生產與休憩兩大功能。

該如何大規模翻新既有城市,以提升永續程度?

要讓老城展現環保新意,就得裝設不浪費能源的系統,依據氣候特性使用適合的隔溫材質,既能保持溫度舒適,又能少用化石燃料。未來四十年內,人類要善用源源不絕的太陽能,若人類能建造管線運輸石油,必然有辦法將太陽能送至日照量較低的區域,大片沙漠即可成為太陽能基地,例如運用撒哈拉沙漠為歐洲供應暖氣。

建築物不該只是人們居住、娛樂與工作的場所,更要運用外牆務農,屋頂與牆面應可收集雨水、調節溫度,讓建築內部及週遭居民受惠,同時善用建築物之間的公共空間。

各國政府目前忙於處理全球經濟不景氣,永續環境似乎稱不上是優先要務,該如何在欠缺政府支持的條件下,達到地球2.0的目標?

「地球2.0」是人民為人民發起的運動,政府則要為人民更改規定,制定稅率鼓勵企業贊助未來的永續計畫;此外,政府也應開放人民參與,提升民眾的永續精神;政府還得透過基礎建設,鼓勵人們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追隨城市既有成長模式很簡單,多數城市至今都無法兼顧成長與永續,開發中國家與城市該如何更輕鬆達到這個目標?

20世紀城市因為過度依賴汽車,已經宣告失敗,尤其是在美國,要往來兩地的唯一途徑常常只有汽車,開發中國家的新城市必須盡快發展大眾運輸系統,才能避免人人決定開車上路,換言之,民眾必須要能搭乘各種運輸工具前往市區各地。

在「2050城市」計畫中,我們期望城市半數糧食都能在本地栽種與配銷,且如此能大幅降低進口糧食所需能源,更能提高居民生產力,畢竟人才是城市最大資產,讓民眾得以擺脫石油,發展更有活力、智慧與產能的經濟,而所謂「智慧」也包括擔任研究核心的學習機構。

非洲城市不斷增長,該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可能變化?

人類居住在地球以來,氣候變遷已帶動遷徙,今日的非洲亦不例外,有些地區因為缺水更加荒蕪,除非用水能夠運送與除菌,否則這些區域將會不宜人居;索馬利亞等地因戰亂而毫無法治,殖民時期劃定的疆界完全是政治結果,忽略地理因素,至今仍在摧殘非洲,不過非洲擁有諸多稀有資源,文化色彩也相當豐富。

若具備良好治理與永續城市,非洲城市能夠厚植經濟實力,但一切需要民眾支持才能成功,南非約翰尼斯堡、迦納阿克拉、奈及利亞拉戈斯皆堪稱非洲現代大型城市典範,均坐擁陽光、水源(若管理得當)和高產能人力。

您在今日城市裡,目前看到哪些2.0思維?

「社區建築」運動邀請建築師搬進市中心老舊社區長期居住,教導民眾自身技能,鼓勵他們自行整修房屋與環境,這是避免社會失序的一種方式。當地居民投入社區後,就會保護自己努力的成果,假若地方民眾得以自行改善與維護社區,近期法國、英國、美國城市暴動事件或許即可避免。

「樸門與轉型城鎮」(Permaculture and Transition Town)網絡鼓勵在都會區發展農業,也是權力回歸人民手中的範例;南非約翰尼斯堡的「Ukuvuna都市農園」、英國的「Meanwood河谷都市農園」、古巴的「永續農業與都市花園」計畫均為案例,當地都會人口的糧食能自給自足,居民也會捍衛自己努力的成績,也樂於享受成本較低、更加健康的自栽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