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另類次文化運動薰陶與品牌反覆再造影響之下,德國柏林標榜為另類都市文化地標,社區集體活動包括Hipster Olympiade、Mauerpark Bearpit Karaoke Show等,都在批判文化潮流的商業品牌建構過程。但各位千萬別以為在德國境內,另類都市生活與當代藝術只有在柏林交集,在位於柏林南方不遠的萊比錫,都市文化發展同樣既豐富又實在。
萊比錫是德國薩克森邦最大市鎮,人口約50萬,是個頗受歡迎的大學城,當地名人包括音樂家巴哈(Johann S. Bach)與教會改革者馬丁路德,文化遺產相當豐厚。
東西德統一後,來自西德的三位投資人買下一棟廢棄的棉花工廠,改造後如今容納逾百位當代藝術家,許多人皆蜚聲國際,其中最著名莫過於勞賀(Neo Rauch),是新萊比錫畫派之父。
Spinnerei這個廠區位於萊比錫西側,如今共有11座畫廊,包括多家德國最著名的商業空間,如Galeries Kleindienst、Galerie Eigen+Art等,這個區域提供創意人才一切所需,包括設備完善的藝術倉庫、電影院、多個常設與特別展間。
Spinnerei於九零年代初建構整體概念時,許多藝術家大多自行租借閒置工廠,這個空間就希望以平價提供較具彈性的工作室,不過因為在國際上日益聞名,也長期發展品牌,承租競爭也變得更激烈,不過由萊比錫國際藝術計畫運作的駐村專案裡,新藝術家仍有機會參與,其他還有Pilotenkueche等藝術家領導的計畫。
Halle 14是智庫兼遊客中心,亦是Spinnerei的核心,為鼓勵藝術論述,亦設有完善的圖書館,除了眾多館藏,亦收藏該組織內部教育部門出版的書籍,Halle 14設有國際駐館與實習計畫,亦成立Kreative Spinner計畫,給予年輕人多種藝術參與機會。
這項計畫為地方學校舉辦工作坊,為希望學習藝術的個人舉辦課程,包括平價藝術課程及參觀當地藝術家的工作室,其中一項計畫裡,學童製作刊物分析勞賀的畫作,尋訪萊比錫各地,拍攝都市裡符合勞賀作品的場景與細節。
相較於某些城市,萊比錫文化基礎建設規模或許很小,但計畫與機構品質極高,因為獲得地方、中央與歐洲經費補助,讓各機構得以維持無商業利益色彩的教育計畫。我自幼成長於東德,仍然深信藝術教育不分長幼應為免費,我在Zwickau長大時,曾加入當地位於Domhof Galerie藝廊、名為Kunstverein Zwickau的藝術學會,每星期舉辦工作坊,由藝術家與前大學講師授課,費用全免,並獲地方政府補助。
由於長期投資於兼具品質的藝術教育,並提供彈性空間,讓萊比利得以建立紮實的創新、交流與創意基礎,不同於受金融飛快潮流影響的全球城市,一處大型當代藝術新空間於2004年開幕,週末展覽與導覽也愈來愈多,讓萊比錫吸引眾多固定參加巴賽爾、倫敦Frieze等藝博會的國際藏家。
因為藝術市場突然重視新萊比錫畫派作品,國際媒體報導自2005年起篇幅大增,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及德國眾多國際知名報刊亦曾刊載旅遊指南與評鑑,萊比錫觀光局為此製作宣傳資料與指南,主打「創意萊比錫」為德國藝術與應用藝術中心。
基於這些建設,再加上從柏林搭火車只需一小時即可抵達萊比錫,柏林文化發展趨勢也很可能蔓延至當地,我希望如此可促進國際交流,同時吸引愛好文化的觀光客、創意人才及國際企業家。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東德總代表高失業率與零星的極右派思維,但在今日商業化過度飽和的文化領域,德國東部或許也因此留下真正、有意義的長期地方文化發展,進而啟發全球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