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前曾提到,喜歡居住在適合步行的社區裡,喜歡住在小屋中,顯然我並非特例,北美洲的房地產趨勢、都市規劃理論學者、建築師都逐漸意識到,愈來愈多Y世代年輕人希望住家面積較少,連即將進入空巢期的父母亦有同感,而且希望住家座落於適合步行的社區,許多Y世代民眾甚至不想買車。
如果各位和我一樣相對年輕,都在八零年代成長,或許曾居住在郊區,無論是房屋、車道、後院都很大,走路上下學得花20分鐘至30分鐘,沿途經過更多大屋與突兀的加油站、速食店與便利商店,除此之外,平常都以汽車代步,拿到汽車駕照象徵奔向自由的終極門票。
若各位與我一樣,不會覺得這是理想生活型態,老實說,無論車廠讓開車看似多麼性感誘人,都無法掩飾昂貴、無趣、充滿壓力的一面。
長大成人後,我無意再重回這種生活型態,除非決定務農(聽來不錯,但完全不切實際),我也不想住在大屋環繞的大屋裡。
包括北美洲年齡層分布、購車趨勢、房地產市場研究都一致證明,都市規劃學界多年所言無誤,未來住家尺寸較小,也會座落在適宜步行的社區。
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的「2011年社區偏好調查」指出,58%的受訪者偏好「社區裡採住商混合,再加上舒適的步行空間」。
這種偏好與人口趨勢相符,Atlantic Cities網站近期報導指出,無論是嬰兒潮世代(1946年至1964年生)或千禧世代(1981年至2000年生),養育子女家庭比例都雙雙降低,這兩個族群過去購買郊區房屋的意願最高,希望擁有大片庭院,讓孩子能夠玩耍、成人能夠佈置。相較於上一輩,千禧世代較熱衷於都會生活,嬰兒潮世代踏入空巢期,都不再那麼適合郊區住宅市場,「新美國基金會」的多赫帝(Patrick Doherty)在近期文章指出:
嬰兒潮世代與千禧世代是美國最大人口族群,此刻恰好步入另一個人生階段,希望住家較小、庭院較小,但是追求社區適合步行、備有各式服務、大眾運輸完善,嬰兒潮世代剛滿65歲,子女陸續離家,家庭規模縮小;千禧世代正準備結婚生子,根據市場調查,這個族群內77%的民眾不想再重返郊區生活。
我們需要興建更密集、更適合步行的社區,但其中的住宅會是什麼樣貌?
由於地理環境受限與開發商偏好,過去十年間,加拿大溫哥華著重於打造適合步行與居住的市中心,以公寓大樓為主,這種模式雖適合市區,但並非人人都想居住在單層公寓內,有些人仍期望住家有前門、戶外、後院、兩層樓,而非窩居於上下兩戶人家之間。
若住宅尺寸縮小,則不需完全仰賴公寓大樓,亦能保有步行空間,其中選項眾多,最近在Better! Cities & Towns網站上,巴洛雷(Dan Parolek)撰文題為「消失的中產階段住宅:回應都市生活需求」,其中指出,現代社會必須完全改變住家的設計、選址、規範與開發內容;「都會土地研究所」的報告亦寫道,「現在很適合重新思考、重新發明、演變與更新」,逐漸消失的中產階級住宅類型都是重要解決方案,例如雙聯式房屋、四聯式房屋、連棟小屋、公寓大樓、工作室住宅等。
溫哥華全新的巷弄屋宅計畫方向無誤,但市府也應鼓勵其他中產住宅類型,讓現有社區提高建築密度、降低房地產價格、改善步行空間,我只希望市政廳、開發展與居民擁抱這些變化,讓年輕夫妻能繼續在此居住,並非人人都喜歡高樓層公寓,但多數人都不想再住在巨大房屋中,我不想,Y世代不想,連我們的父母都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