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大眾運輸前景陰影

泰國曼谷與其他開發中國家城鎮一樣,都面臨都市擴張雜亂無章、汽車過多等難題,自從數十年前初次擬定名為「Litchfield Plan」的空間發展計畫,曼谷車輛數量暴增。這項美國式方案以興建道路網為重點,導致由高速公路主導、切割及拓展土地運用方向,這種風氣至今仍在瀰漫在泰國其他市鎮,認為道路是現代的表徵;無論是單車、步行,或是如何安全橫越三線道,都不受政府重視,一切以汽車優先。

但是過去十年間,曼谷的高架電車及地鐵先後通車,相當受到通勤族、本地民眾及觀光客青睞,翻轉曼谷看待都市交通的觀點,許多人意識到,「我們不需要開車,也能往來市區各處」。

眼見哥倫比亞波哥大與印尼雅加達的成功經驗,五條公車捷運系統的第一條啟用後,貫穿曼谷市區南部,總長16公里,共設有12個車站,停靠住宅區、商業區與工業區,但不少人對新系統態度卻很冷淡,因為捷運車道就設在路面上,犧牲部分行車空間,產生空間政治磨擦。許多駕駛認為公車專用道剝奪開車空間,彷彿道路這種公有資源本來專屬於他們,而市政府竟為此可能「重新考量」這套制度,評估是否符合「效能」。

若效能是唯一標準,相較於單軌或輕軌單車,公車捷運系統比較便宜,也較節省成本與能源,無論是對於通勤人士或經費拮据的市政府,皆屬於可負擔的開銷。曼谷民眾並非人人均如外界想像般大方又有耐心,而公車捷運系統又是市政府難得重視的大眾運輸工具,有些人坐在車裡,看著他人搭著公車便利迅速,可能因此心生不平。過去在曼谷社會眼中,所謂市民公共空間即等於購物商場,公車捷運系統因此成為公民文化一項考驗。

城市若無法為居民提供各種選擇,就稱不上是城市,若公車捷運系統最後停擺,對曼谷和泰國將是一大憾事,因為泰國才剛開始要發展運輸網絡,為人民提供多樣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