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如何翻轉倫敦單車思維?

單車在英國倫敦交通運輸量比例只有區區2%,似乎確實需要改變策略,Gordon Macrae今年即曾在《城事》撰文探討此事,認為應該「打破都會區單車騎士總是年輕、陽剛、結實的形象,開拓休閒騎士、家庭、中年等族群」,建議倫敦應「區隔休閒族群與通勤族群」,當時許多讀者皆有同感。

上週末,這篇今年三月發表的文章英文版再度受到數百人支持與轉載,也獲得許多寶貴意見值得分享,以下節錄部分內容:

Amsterdamize網站的Marc率先留言,也主張倫敦推動單車文化必須更換新策略:

目前為止,倫敦比較重視如何行銷與規劃大型方案,而非處理既有汽車數量龐大問題,光是靠公關或一廂情願,無法吸引另外98%不騎單車的民眾,許多人覺得騎單車太過危險,而事實也確實如此,許多人都聽過各種事故經驗,但內容卻變得愈來愈荒謬,所幸還有少數人願意直言不諱、還原真相,以下提供幾項資源,他們都關心傳達事實,單車文化在倫敦與英國需要真實數據與佐證才能進步,不會停滯不前。

Steven Fleming除了同意上述看法,另指出:

倫敦至少像美國紐約一樣,開設幾間強而有力的律師事務所,讓汽車駕駛對違法感到害怕。

i b i k e l o n d o n部落格的Mark強調,無論在建設或文化方面,倫敦都仍有重大挑戰尚待克服:

反光夾克與安全帽如今在倫敦單車騎士之間大為風行,但我認為這代表騎士們感受到壓力,隨時準備「著裝上戰場」,因為得與貨車及其他可怕大型車輛爭道,正如文章所言,倫敦若要大幅提高單車騎乘比例,關鍵在於足夠與妥善的單車建設,然而因為某些很奇怪的理由,英國許多單車倡議團體高層卻對這些建設存疑(尤其是單車專用道),甚至四處強烈反對,這也算是自打嘴巴的經典範例…

Emily Sarwa提到,單車文化要躍居主流,基礎建設是一大重點:

單車道應仿效歐洲畫在人行道上,而非路面上,否則對多數人而言還是太危險。

Andrea Bosio則建議,要改善倫敦單車專用設施其實很簡單:

許多人行道很寬,很容易就可設置單車雙向道,讓每個人感到既安全又愉快。

Duncan主張,倫敦之所以很難達到丹麥哥本哈根的水準,主因在於都會形式不同:

倫敦難以像哥本哈根那樣成功,追根究柢是因為倫敦面積較大、範圍較廣、人口也較多,我猜測倫敦多數民眾住家與公司距離較遠,若城市密度更高,通勤距離會更短,每個人平均能開車的空間也更少。

Richard Mann也提出解決方案:

倫敦外圍自治市規模實際上與中型城市相似,差別只是許多居民都通勤至倫敦市中心工作,若有些外圍自治市能選擇模仿牛津等地的模式,讓幹道車速減緩,再移除那些迴轉道,即可很快吸引很多人騎單車。

也有些自稱是「中年女子」的讀者參與討論,例如:

我在多數單車店都感到害怕,也覺得自己不受歡迎,店員似乎只有興趣販售昂貴的競速單車給同好,我的朋友亦有同感,這其實是個尚未開發的龐大市場,但單車族群必須更歡迎休閒騎士加入。

Pete Newell認為拜現任市長之賜,倫敦或許已走上正確的方向:

縱然市長推行的措施並不激進,但確實帶領這座城市越變越好。

許多單車創新設施確實都在現任市長任內完成,但單車在交通運輸比例至今仍停留在2%左右,顯然還有諸多項目有待加強,或許市長在規劃新建設時,應該先諮詢《城事》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