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城市:里約準備接棒

奧運據傳能為主辦城市帶來許多經濟發展利益,與城市行銷相關的投資論點也因此滿懷期望,各國政府更因此投入龐大公帑,改造也許原本多年都不會改變的區域或基礎建設。在漫長的主辦城市遴選過程中,很重視各個提案對城市有何正面影響,尤其在意當地將如何運用發展契機,增進人權與知識,若未提及奧運將帶來哪些助益,角逐很可能無望。

巴西里約熱內盧先前申辦三次失敗,後來提出相當遠大的社會與開再發承諾,才終於贏得2016年奧運主辦權,光是里約市預估將投資130億美元,改善市區各項建設,美化工程與基礎設施升級,以及串連奧運各項活動的新開發案與交通運輸建設,即占公共工程計畫多數。工程項目包括擴建交通設施,改善大眾運輸工具,增建道路、隧道及單車道,引進尖端基礎建設科技,提升供水、衛生、電力、瓦斯、電信建設網絡,興建共500萬平方公尺的高級辦公室及店面,重新開發使用率較低的區域,例如在舊港區改建奧運都會公園,還有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設計的「明日博物館」等知名建築。里約也忙著改善治安疑慮,在貧民窟等違章建築內掃蕩毒梟及幫派份子,再增派警察與巡守隊,力圖阻止新毒梟集結。

儘管如此努力,這些方案仍欠缺關鍵的社會元素,未觸及如何增進社會與經濟平等,以及如何提升人權,例如交通運輸建設未必能觸及需求孔急的區域,只是著重於協助奧運觀眾往返會場,卻未思考居民上下班及日常活動需求。

今年三月我在里約期間不斷思考,大眾是否普遍支持主辦2016年奧運,以及陸續進行的再開發計畫,結果答案為「視情況而定」,雖然再開發計畫的重點項目各界意見不一,但政府規劃流程與方式已無討論空間。許多批評者認為,這些方案資訊不夠透明,亦未考量市區諸多公平性問題,例如所得嚴重不均、房屋戶數不足,欠缺平價住宅,迫使許多低收入民眾居住在違章建築或貧民窟內,以致於貧民窟占市區面積3.5%,居民亦占總人口20%。支持官方再開發計畫者則主張,自中央政府於1960年將首都移至巴西利亞,里約逐漸失去商業中心地位,可趁此機會重返榮光;許多支持者也覺得,奧運能讓里約從全球觀光景點蛻變為全球城市。

雖然申辦奧運時,政府已提出諸多承諾,但實際進展卻很有限,官方聲稱要加快腳步,可是許多工程甚至尚未動工,不少國內外民眾已開始懷疑,里約是否來得及在四年內準備完成,呈現萬眾矚目的奧運會。所幸目前還有時間修改方案,讓再開發計畫受惠對象不只是觀光客或房地產商。

里約能否完成使命?在開幕式結束、運動員與遊客返家後,奧運能否為當地留下長久正面影響?里約顯然需要公開更多資訊,規劃時也應考量更多社會需求,協助更多弱勢及低收入居民,同享經濟發展預期利益,而非繼續將他們排擠至違章建築、完全不顧他們的需求,故關鍵在於提供平價住宅、就業機會、上下班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