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COP15氣候變遷會議在丹麥哥本哈根瀕臨失敗之際,OMA參與名為「2050路線圖」的計畫,提議全面改造歐洲能源基礎建設,遠離化石燃料,邁向可再生能源,希望至2050年時,歐洲溫室氣體排放量可減少80%。這項構想很簡單:整合各國能源電網,打造歐洲超級電網,方便各國分享與交換各種形式的可再生能源,這將是歐洲能源供應革命,各國不再需要在自家境內同時開發各種方式,能夠各自發揮長處,專注發展國內地形與氣候最適合的可再生能源,也不受可再生能源供應起伏不定的困擾。
計畫當時還有另一項層面,看似並非主要,但在目前在政治氛圍下,顯得格外值得注意,因為這項概念可讓歐洲能源自給自足,藉由提高歐盟成員國彼此之間的能源依存度,降低對外部能源供應國的依賴程度,相對於政治論述,這項技術反倒更有機會促進歐洲統合。歐洲統合自60年前歐盟煤鋼共同體成立至今,似乎將再次以工業為導向,此次以打造整合能源基礎架構為核心,將各國能源產業改造為單一整合互助系統,將歐洲多元性轉化為終極戰略優勢。
俄羅斯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於2014年4月10日致函歐盟18國,其中寫道,「烏克蘭延遲支付天然氣款項,造成相當重大的情況,由於嚴重違反付費條款,Gazprom將不得不中斷部分或所有天然氣供應,這當然是極端手段,我們也完全明白,停止經烏克蘭運送天然氣至歐洲後,會產生哪些風險」。
過去五年發生許多事,日本福島發生核災,德國因此決定盡早停用核能,北非地區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後,歐洲似乎擁有龐大的太陽能發電政治基礎,但若仔細審視歐洲可再生能源占整體能源比例,以及真正整合的歐洲能源政策,進展顯然相當有限。
歷經烏克蘭近期事件,以及俄國意欲利用天然氣為手段,強行在烏克蘭及歐洲施展意志,能源獨立與自給自足在歐洲顯得更具吸引力,過去縱然在冷戰時期最高峰,蘇聯也未曾利用天然氣企圖主審世界,能源意識型態平衡伴隨著軍力平衡而來。然而在全球化影響下,主權國家經濟交錯相連,能源取代軍力,成為發揮地緣政治力量的主要戰略武器,擁有能源形同掌握攻擊主動權,也幾乎不必付出代價。
「2050路線圖」於2010年發起時,主要針對科技與環境考量,如今由於政治因素,讓計畫再度受到注目,「2050路線圖」能夠提供歐洲必要的能源供應安全,進而堅守民主原則,若秉持相同價值的歐洲國家之間能交換能源,仰賴外來者的程度即可大幅降低,這項提案的優點在於,沒有單一歐洲國家能壟斷能源,各國之間均交換能源,彼此互有供需。
依存度隨著季節與氣候條件變化,這項計畫認定能源始終與政治相關,而歐洲若仰賴核心原則不同的國家供應能源,最終將造成歐洲原則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