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資料設計與綠地

如果城鎮設計動力不再純粹是政治或商業發展,而是資料,會發生什麼事?新加坡能創造效能奇蹟,即歸功於由資料建構的生活及都市規劃,(ART+DATA) Institute研究中心即深入探究,設計哲學若受資料影響,該如何應用於生活架構上,並以新加坡為主要案例。

新加坡的城市生活

這並不只是傳統的城市規劃,新加坡運作的基本節奏,即為效率極高的資料收集過程,進而持續改良都市設計,星國對於分析式設計的策略值得參考,因為據聯合國資料預估,至2050年時,全球將有七成人口居住於城市,此種成長將為都市基礎建設造成龐大壓力,許多業已開始混亂崩解。

東南亞文化過去帶動諸多創新,許多進步皆源於文化與科技的複雜互動,人類踏入21世紀後,相較於歐洲或美國,科技加速法則在亞洲更加顯著,每年都快速改變人民生活的方式。

面對資料收集技術不斷推動變革,新加坡恢復綠地成效驚人。

綠地設計比例

我在1994年初次造訪新加坡,如今總人口略高於500萬,幾乎是九零年代初期的一倍,在這段期間內,公園、迷你花園、屋頂花園等綠地增至城市近半表面積。

星國國家公園局管理的十年期發展計畫中,即善用分析資料,促進城市綠化,在都市再發展局規劃部門副執行長Lim Eng Hwee帶領下,星國將全國近一成領土劃為公園及自然保護區,以因應未來發展及人口成長。

衡量生物多樣性

另一項藝術與資料合作的特殊成果,則是星國率先推出的「城市生物多樣性指數」,計算綠地、建築物、人口密度的理想比例,全球28座城市也陸續採用,證明這項分析模型確實適用。

英國倫敦很早便引進城市生物多樣性指數,讓民眾參加2012年奧運時,對這座歐洲北部最古老城市留下不同感受,今年夏天我前往倫敦時,發現這座城市變得更加強調適宜居住的都會空間。

後來我從倫敦轉往美麗城鎮Harpenden,更明白英格蘭許多地區原本都很重視自然綠色空間,Ashridge地區人員相當瞭解,如何運用綠色設計改變工作本質,新加坡運用資料推動綠化的精神,讓倫敦重新回歸和諧設計的長遠歷史。

新加坡擘畫的路線圖

以統計角度規劃綠地,可能是未來量化適當土地利用的途徑,而不再放任政客圖利開發商,結果演變為效能低落的設計怪獸,未來政策也許將要求開發商必須依據辦公空間規模,保留一定比例的綠地,尤其新加坡每單位面積綠地的GDP如此高,要反對此事並不容易。


作者:Roger Wood(美國加州舊金山(ART+DATA) Institute研究中心創辦人)

照片來源:ThisParticularGr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