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社區步行程度的其他因素

對許多人而言,適合步行與否純粹取決於在步行可達範圍,共有多少家商店、咖啡館、學校及其他服務,雖然這些項目對適合步行的社區都很重要,畢竟若無目的地,人們不願步行,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其他幾項因素亦會影響街道或社區適宜步行的程度。

都市設計師Julie Campoli最近發表新書,題為《為步行而生:密度與社區形式》,深究創造真正適宜步行的街道與社區時,必須包括哪些關鍵要素,她認為在步行距離內,光是擁有商家、服務及展演場所並不足夠。

成也街道,敗也街道

Julie Campoli指出,設置服務是吸引更多人步行的基本條件,但此外在適宜步行的都會社區中,另有幾項重要特質:

  • 連結:細密交錯的人行道與步道
  • 組織:混合大型建築與小型建物,避免千篇一律的無趣聚落
  • 密度:住宅與人口
  • 街景:設計完善的街道,附有寬闊人行道及交叉路口,讓步行輕鬆又安全
  • 綠意:眾多路樹與綠地

這些關鍵因素並非作者一己偏好,而是深入研究美國及加拿大12處宜步行社區後歸納的結論,並以美麗的全景街道照片及地理分析呈現。

綜合觀點

她提出的研究顯示,必須以宏觀策略打造最永續的社區,結合最多的適宜步行因素,以及最低的開車因素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她亦引用其他研究,證明若創造密集、適合步行的都會區,最多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36%。Walkonomics.com也因此運用八項因素,評鑑每條街道適合步行的程度,包括「智慧與美麗」、「步道/人行道」,並納入路樹、犯罪、路標等資料。

書中列舉的街道與社區恰好既美麗又快樂,適合生活與工作,其中大量運用街道攝影,說明人民為何喜歡在這些街道上步行,無法純粹以數據或分析反映。

購書請見此


照片來源: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