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規模、大改變:社會參與的新建築

「小規模、大改變:社會參與的新建築」正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集結11件建築計畫,思考如何實踐建築的社會責任,所有計畫都鎖定建築和設計過去忽略的族群,都希望透過小型方案,追求廣大的社會、政治及經濟效應。這些計畫以住宅為主,但也探索文化計畫與大眾運輸的影響力,以下簡介各項展出內容。

智利Quinta Monroy住宅方案打造可量身訂做的低成本排屋,屋主若決定擴建,房子能增加一倍大:

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兩萬美元屋」由學生設計,要吸引低所得鄉村族群,以貸款兩萬美元的上限條件蓋屋:

南非伊莉莎白港「紅地奮鬥博物館」希望招募社區,加入前種族隔離時代的區域更新,興建文化設施與社區空間:

布吉納法索「小學計畫」運用永續地方材料及地方合作模式,興建小學落成啟用後,入學率與出席率一直很高,後來也建造附屬建築及教師宿舍,也計畫興建圖書館與女性中心:

巴西里約熱內盧的Manguinhos綜合社區計畫中,包括鐵路高架化,移除市區一大障礙,也要在高架鐵路下成立公園,提供新公共空間:

「市內藝術中心」為洛杉磯貧童提供藝術課程,校園由倉庫改建而來,容納各項學生創意,也希望與鄰近社區互動:

因為鄉村民眾苦無教育機會,孟加拉METI手工學校應運而生,除了使用地方建材,也提升建築技術,增加建築物強度,也訓練本地非技術勞工參與工程:

Tour Bois le Prêtre計畫並非拆除現代主義風格的公共住宅,而是以增建陽台、擴大公寓空間的方式整修:

黎巴嫩的「漁夫住宅」要改善社區居住環境,改變以往過於擁擠、不夠清潔的生活條件,但同時維持既有公私空間平衡:

委內瑞拉卡拉卡斯的Metrocable計畫很值得一提,用纜車串連各自孤立的社區,進而跨越地理距離和社會隔閡,車站也能設置其他設施,如垂直體育場、音樂工作室、商業區、社區中心、口袋公園、都市農地、免沖水廁所等:

展覽中有一項計畫格外引人注目,加州聖地牙哥Casa Familiar計畫在邊界地區為移民興建平價住宅,因為移民社經背景各異,為落腳城市增添多元面貌,故Teddy Cruz打造的計畫中,亦混合高齡住宅與托育設施的用途;這項計畫更進一步,想像與施工同時進行的政治程序,一方是由上而下的地產商經濟利益,另一方面由下而上的社會需求,建築師則在其間扮演調停者,如此才能將聖地牙哥的移民非正式社區,轉變成真正的市區規劃類別;這項非營利計畫亦設置一座非正式市政府,協助這些社區管理及申請微型信貸:

展覽最後,我們見到三個持續在小規模構想努力的平台:「1%計畫」、「開放建築網絡」、「Urbaninform」。「1%計畫」希望建築師將1%的時間貢獻於非營利項目上,目前已有820間公司登記參與,16項計畫正在進行;「開放建築網絡」由「人類建築」組織發起,是個開放程式碼的建築社群,共有超過3000件建築文件、繪圖、規劃可供分享及改進;「Urbaninform」收集有關違章聚落設計與建築介入的影片,也和當地都市專家網絡串連,一同分享知識。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scalle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