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與永續區域劃分

今年九月,美國紐約市律師協會土地使用、規劃與區分委員會發表報告,以未來區域劃分為主題,題為「運用區分決議建立永續紐約市,準備因應氣候變遷」,這份報告以近期在城市學院舉辦的論壇為基礎,匯集紐約市眾多規劃專家,討論該如何運用50年前擬定的「區分決議」,以減少碳排放量、增進永續效能,並協助紐約因應氣候變遷現況。

區域劃分將城市切割為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也在紐約市規範土地使用、規模、高度、甚至是建築物造型,文化設施或平價住宅等社會建築可獲獎勵,亦列出特別許可及更動的批准程序。紐約市律師協會主張透過修正案,現有「區分決議」能讓城市更加永續。

永續區分修正案其實已延宕多時,紐約市於2007年發表內容包羅萬象的PlaNYC文件後,「綠色」條文便已納入決議中,包括鼓勵「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OD)、要求新建築及車庫設置單車停車位、制訂更嚴格的可滲透地面規範等,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與議會主席昆恩(Christine Quinn)一同組成「綠色法規工作小組」,負責更新建築物法規,增加新的綠色永續標準與規則。

為了鼓勵更多永續發展,「永續建築計畫」應運而生,以各種誘因吸引開發商超越現有能源及排放量標準,內容類似於目前平價住宅興建優惠,如增加容積率(floor area ratio)、開放附加建物(如太陽能板)、免除部分高度及外牆縮進要求等。雖然這些政策聽來合理,但要為開發商訂定永續標準並不容易,因為科技日新月異,不斷有更永續的技術上市,如何為長期區分法規選擇最具效力的永續附加案,變得越來越困難。

綠色科技市場快速成長,永續產品在售價上也愈來愈有競爭力,既然產業持續進步,設定永續系統目標變得更複雜,絕不只是依據現今主流系統要求提升能源效能,若標準訂得太低,就得提高更新頻率,才得以維持永續法規誘因,同時避免政府干預;此外,公務部門政策與規範改變大多曠日廢時,造成官員要選擇最適宜的永續目標時,得考量更多因素。

「紐約市美國太陽能城市聯盟」去年挑選出「太陽賦權區」,這些社區都面臨停電危機,但也可能轉型為大規模太陽能發電區,不過因為現有樓高、外牆及庭院均受法規限制,太陽能板或風力渦輪均不在附加建物開放範圍之內,故無法在屋頂或庭院安裝這些設備,換言之,若屋主希望讓建築物更環保,想要裝設這些發電設備,就得面對各種區分阻礙,讓環保變得相當麻煩。

雖然有違常理,但部分官員之所以不太願意,讓太陽能板與風力渦輪出現在紐約市屋頂,其實背後原因不無道理,這些巨大設備將永續改變紐約的天際線,可能對美觀造成影響,許多政治人物、保護主義者、開發商及社區居民均強烈反對這些設備,若城市環保意識不如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可能就得要尺寸更小的風力渦輪與太陽能板,才適合出現在都會地區。

紐約市於1961年發表第二份官方「區分決議」至今,已屆滿50週年,但許多規劃專家、學者、官員仍然在問,「紐約市區域劃分前景如何?」紐約市律師協會率先發難,認為區域劃分並未考量永續因素,自1961年以來,紐約市已歷經巨大轉變,如今人們日益關心氣候變遷議題,「區分決議」也應與時俱進,利用修正案內容,推廣更環保、更永續的環境,減緩氣候變遷對紐約市的衝擊。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onesevenoneSalim Vir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