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契爾與阿根廷:運輸政策異同

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不久前辭世,有些人深深懷念,流行歌手Morrissey等人則不以為然,葬禮將於今日舉行,新聞媒體自然以大篇幅回顧她的功過,其中一件大事肯定包括與阿根廷開戰,儘管兩國為福克蘭群島主權爭論不休,甚至不惜動武,但雙方當時政府對長途火車運輸看法卻出奇相似,而英國鐵路系統在一九八零及九零年代的民營化經驗,亦與阿根廷同時期民營化風潮相當類似。

柴契爾的運輸政策可用一言以蔽之:「任何男人若超過30歲仍在搭公車,就等於是人生失敗」,雖然有些人質疑這句話是否真出自她之口,但她對運輸政策的心態確實相去不遠,在任內開放公車民營、降低服務品質、讓少數人致富(並非源自公車營運本身,而是民營過程的交易內容)。柴契爾也打算讓鐵路開放民營,雖然有些人懷疑她對此事沒那麼熱衷,不過當時的運輸大臣曾公開表示,「問題並非(鐵路系統)是否該轉交民營,而是如何與何時進行」。

其實民營化進程早在柴契爾上任前便啟前,由英國鐵路公司主席畢清(Richard Beeching)建議縮減班次,柴契爾則是將國營鐵路公司部分重要分支賣給私人,如貨運公司Sealink Limited及工程公司British Rail Engineering Limited;儘管民營化無法成功,她也刪減鐵路公司預算,直至她卸任後,民營化才全部完成:1993年新任保守黨黨魁梅傑(John Major)通過鐵路法,將國營鐵路公司分拆為逾百家企業,包括鐵軌、客運火車、貨運火車、維修均各自經營。

阿根廷同時期的「新自由主義革命」則更加血腥,獨裁政權自1976年政變後上台,由軍事領袖維德拉(Jorge Videla)執政,並由霍茲(José Alfredo Martinez de Hoz)擔任經濟顧問(也恰好在柴契爾去世前一個月過世),在國內發起一系列新自由主義改革,全國鐵路系統縮減至560個車站,亦廢棄逾5000公里的鐵軌。七年後,因為福克蘭戰爭失敗,導致獨裁政權告終,最終由總統梅奈(Carlos Menem)於1991年拍板,將國營鐵路公司分拆為多個集團,與英國情況類似。

兩項方案最終都不太成功,英國鐵路民營後,乘客抱怨客服相當不便,員工無法回答有關相同路線競爭對手的班次問題,《衛報》去年報導指出,英國鐵路票價高居世界之冠,比法國國營公司SNCF高出一倍;亦有媒體提到,民營後的英國鐵路系統安全品質下滑,且公文手續更加繁瑣,公帑開銷卻沒節省多少。

雖然問題重重,英國亦有不少改進跡象,包括乘客數大增(可能是出自外在因素,如燃料價格及歐陸海底隧道),且雖然民營化之後縮減班次,但自這些年來大多能避免廢棄整條路線。

阿根廷La Quiaca地區廢棄的火車站,位於玻利維亞邊界

阿根廷鐵路民營化之後,與英國出現相同缺點,但卻毫無優點可言,民營公司廢棄不少路線,導致部分地區只能仰賴公車或自用車通行;儘管火車票價仍低於巴士,但搭火車費用已大增;服務品質低劣,有些重要路線每星期只有一班車,客運車廂年久失修,班次也常因為鐵軌老舊而嚴重誤點。

阿根廷鐵路民營化的唯一優點,在於鐵路運輸並未完全消失,長途客運鐵路網長度仍高居拉丁美洲之冠,各大城市之間亦有鐵路相連,不過班次縮減造成惡性循環,政府不再認為鐵路是一種運輸途徑,因此刪減經費,進一步造成服務惡化,導致預算再度縮水。未來阿根廷鐵路系統是否能重返榮耀,尚有待時間證明,縱然如此,也需要許多時間。

柴契爾夫人逝世後,阿根廷一份報紙刊載一篇專欄,標題為「柴契爾,我國前獨裁者在地獄等你」,若此言屬實,他們就能一起感受鐵路系統衰敗後,民眾感受的苦果。


Drew Reed為網路媒體製作人與社區運動人士,專業為永續運輸,現居阿根廷首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