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今日逾半數人口居住於城市,情況前所未見,外界預估至2050年,全球至少七成人口會成為都市居民,城市或許來不及參與過去,但肯定是你我的現在與未來,而各位既然都已來到《城事》,對本段內容必不陌生。
全球都市化過程引發諸多挑戰,各位也不意外,城市該如何設計,才能容納更多人?建築環境該垂直發展、水平發展,或是兩者混合?現有交通運輸建設能否負荷?城市需求不斷變化,不可能維持原貌。這種反省相當重要,因為雖然城市如今僅聚集全球半數人口,但已占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七成,目前都市化趨勢不變,未來恐怕無法永續,不過事實上,城市比鄉村更可能達到永續目標,可惜潛力至今尚未發揮。
都市永續理論源於密度創造的規模經濟,民眾及其所需服務距離更緊密時,能源用量會減少,公寓居民會免費得到上下樓層鄰居的熱能,只要興建多樓層屋宅,地底基礎建設舖設長度就能縮短;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既可省錢、減少碳排放量,又不必再買車,況且民眾移居至城市後,鄉村即可回歸既有自然棲地功能,畢竟人類常常忘記,自己其實與無數物種共享地球。
但永續都市生活並非一蹴可及,更得藉由都市設計逐漸培養,儘管正規教育並非優良都市設計者的要素,許多人在進入相關領域之前,確實依循這條路徑,既然城市與地球歷經史無前例的變化,大學都市設計教育應該如何因應?是否有諸多新課程積極應對城市變遷?現有課程是否大幅調整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面對創造永續城市的重大挑戰?嗯…都沒有。
儘管城市瞬息萬變,大學教育卻常一成不變,對裝飾有興趣?請至室內設計;想要設計建築物?建築系是另一個方向;城市議題要學都市設計,綠色空間教學隸屬於景觀建築,雖然在現實環境,這些專業常得跨越領域,但相關學系合作卻非常態。
城市是人為產物,但運作卻與生態相似,高樓大廈不僅改變天際線,道路不只提供另一條動線,社區花園不僅自產胡蘿蔔,若瞭解都市環境彼此相連的狀態,就能設計出更有效能、更宜人居、更永續的城市,全球人口不斷增加,也快速趨向都市化,認識城市本質顯得更加重要,也需要新一代都市設計者真正瞭解都市運作模式,並提出改善方案,因此在任何有關建築環境的課程裡,跨領域合作必須成為習慣,挑戰過往的專業界線。
永續不能再只追求環保材質,更要質疑建築與城市所形成的非永續體系,故對於教育及建築環境,各大學也該開始發展不同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