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團購模式思考大眾運輸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個市區交通大同小異,搭上公車或地鐵後,經過幾個站,免不了誤點後,下車踏上舖整的水泥地或人行道,大眾運輸演進至今都是無趣的一直線。

依據需求而規劃的大眾運輸系統始終是個謎,晨間與傍晚班次較多、午後較小,在人口眾多的城市,早上九點前後確實有比較多人搭乘大眾運輸上班,下午五點左右則是下班人潮。波士頓等城市人口以學生居多,作息較具彈性,有些學生第一堂課是早上10點或11點,離開校園的時間也可能比上班族早或晚,但大眾運輸班次設計卻仍不變,以九點和五點為高峰,其他時間為離峰。

不過在網路新創公司與產業規劃之間,或許還有大眾運輸規劃的第三條路,日本改革福特車廠的倉儲管理模式(即「零庫存經濟」),讓領土有限的日本成為亞洲汽車製造重鎮。與其存放幾天或幾星期都不會用到的零件,還為此支付倉儲費,豐田汽車研發出一套系統,零件只有在需求出現時才决達,不僅能簡化供應鏈運作,現場庫存成本也幾近於零。

GrouponLive Social等需求導向服務崛起,並不是因為新奇的經濟概念,這些網站都設下交易啟動門檻,例如Groupon達到購買人數目標後,才會真正發出折價券,這種營運模式是建基於市場供需平衡的經濟理論。

這一切與大眾運輸有何關聯?除非是搭乘美國費城的SEPTA系統,或是歐洲與亞洲等地較老式的大眾運輸工具,否則民眾都是持感應卡付款,不再需要購買代幣或車票,這些卡片都有清楚的搭乘時間記錄,也能將資料送回中央資料庫,是否能運用這些資訊,整理出長期需求模式,再依照高峰時段增開公車與地鐵?地鐵之所以總在下午五點人滿為患,是因為車次表永遠固定不變,若搭配實際搭乘人次調節,人潮疏導將會更順暢。

粗心以對永遠無法讓運輸規劃更完善,但若只是要求仿效Groupon模式經營運輸系統,又顯得過度粗糙;如果一味追求均等而犧牲效能,只會流失更多乘客,最後只能選擇漲價、裁員或減班。

假設要找到其他經營模式,不能將大批乘客視為單一群體,而是要從個別乘客持卡單程上下車開始分析,今日無論是科技或思維,處處都有創新機會,運輸規劃不只是社會進步的附帶產物,更是進步核心。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smc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