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的社會中,汽車已是反映車主性格與癖好的象徵,人們若個性焦慮或激動,開車習慣亦然,高速公路也因此更加可怕,挑起人們加速的慾望,一旦坐上駕駛座,心理也會隨著改變,甚至影響你我與路上行人、單車騎士及其他駕駛的互動模式。
對多數人而言,這種情況當然不是好消息,汽車通常速度勝過其他機器或人類,對行人有多危險顯而易見,記錄也所在多有,若汽車撞上你時,速度超過七歲孩童的快速球,能否活命只能憑運氣。路況也是另一項影響因素,市區與郊區因車流量大,通常會讓車速減緩,但也可能導致駕駛心煩氣躁或氣急敗壞,引發連環車禍,也殃及池魚。
許多人都看過《紅瀝青》(Red Asphalt)等交通安全宣導影片,明白汽車與行人在路上面臨的危險,單車情況稍有不同,是由把手、座椅、曲桿組成的古典機器,愛好者認為單車理應獲得專用車道(不過近期正反聲浪不一),也應該和汽車擁有相同的合法用路權。
單車騎士也路上也飽受威脅,若遭到汽車撞擊(我自己就發生過一次),肢體很容易絞入車輪與車體中,若從後方追撞,騎士也更可能遭受頭部創傷,許多騎士其實在裡外不是人,在人行道不受多數行人歡迎,在路面也不受多數駕駛歡迎,今日行人與車輛涇渭分明的局面下,要增加另一個類別,實在很難成真。
不過騎士的苦難已逐漸減少,少數政府官員也企圖推動新政策,讓車輛與人類數量比例慢慢下滑,這些進步政策主要著重於分離、而非平等,美國紐約及波特蘭許多地區均建置明確分隔的單車專用道,成為路面第三勢力,單車愛好者強調,他們既非小型車輛,亦非移動快速的路人,而是混合體。
人類與機器為何出現哲學分野?相較於一般駕駛,騎士與單車的距離較不緊密,但許多駕駛並不同情騎士,只認為他們是特別惱人的車主,速度太慢、任意變換車道、無預警轉彎等,尤其是新手騎士沒有專用設備或服裝就上路,更令人感到害怕,會讓情況更加危險。
當我們踏入車中,多數會檢查各項標示,車輛成為駕駛的一部分,人性也成為一具2000磅的攻城錘,可是我們卻很荒唐地將交通幹道拱手讓給汽車。若打算完全禁止車輛出現在市區街頭,卻拿不出全新的運輸方式,不僅荒謬至極,亦會破壞地方經濟,可是確實應該調整現有城市運作模式。
在交通要道上,單車與騎士不該只擁有狹窄的通道,基礎建設會帶動需求,改變事物的優先次序,改善單車與其他車輛在路上的關係,不過前提是大批單車騎士湧上紐約、洛杉磯、波士頓、芝加哥街頭,可惜至今這種條件尚未成形,但許多都市規劃者想法較進步,已開始讓開車變得更加困難,令人性在未來更有可能重回街頭。